王君正:强化责任真抓实干 确保精准扶贫战略在襄阳开花结果

12.11.2015  17:27

(2015年10月24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党中央提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近一个时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将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艰巨任务,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召后,举国上下迅速行动。从我市来看,中央和省委的精神正在襄阳大地开花结果,呈现出三个特点。①党委行动快。总书记在贵州调研讲话后,市委就认真组织学习,结合实际,不等不靠,创造性地部署新一轮扶贫工作,制定了《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三年两步走”的目标任务,确保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346个贫困村、27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②牵头作用好。对系统性工作抓落实,牵头单位的作用非常重要。市发改委在扶贫工作中积极发挥牵头作用,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值得其他片区扶贫工作队学习借鉴。③基层抓得实。一是县委、县政府抓得实。谷城县制定了路线图、时间表,挂图作战,各项工作都很实在。二是工作队抓得实。各个工作队都能够沉下身子,驻扎一线,和群众一块过、一块干,工作开展得很扎实。三是基层干部抓得实。从乡镇到村组,都显示出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是把扶贫工作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四是帮扶单位抓得实。每个单位都把帮扶点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工作研究得很深入,每项工作都有具体的责任人,每户贫困群众都有对口的帮扶干部。抓落实是做好扶贫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不仅要让中央精准扶贫战略在襄阳开花,而且要开出美丽的花;不仅要结果,而且要结出硕果,结出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共同分享的成果。

  百闻不如一见。今年正月初三我到五山镇走了走,看了看,与同志们商量了工作。今天再到五山镇来,感到耳目一新,扶贫工作有目共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路清。精准扶贫的思路从市到县、从县到镇,从镇到村,思路都非常清晰。二是办法多。谷城县在扶贫方式上搞“一主三支撑”,坚持因地制宜,有搞种植的,有搞养殖的,也有出资办企业的,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既符合中央政策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更符合基层群众脱贫致富的实际需求,不仅好看,而且管用好用,真正做到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三是措施实。把解决问题、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真正为群众着想,不搞形式主义。四是作风好。精准扶贫成了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使干部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增进了感情,密切了联系。五是初见成效。许多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需要进一步扩大成果。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的做法,从各个层面推出一批有指导意义的典型,实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提高扶贫工作整体水平。

  关于下一步的工作,市委已经做了全面部署,安排得很具体。结合这次调研的情况,强调五点意见。

  一、坚持以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统揽精准扶贫工作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必须坚持用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一)深刻领会扶贫开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审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能力,确保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战略目标。

  (二)深刻领会扶贫开发是践行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践行为民宗旨的具体实践,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三)深刻领会扶贫开发是我党面临的重大历史责任。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肩负着对民族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肩负着对人民的责任,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我们肩负着对党的责任,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我们要勇于担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真履行领导职责,积极探索和推进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四)深刻领会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理念。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有着系统全面的理论谋划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先后提出了精准扶贫、内源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新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认真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这些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二、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前提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上体现在发展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的差距、观念的差距。要通过解放思想推动扶贫工作创新,提高扶贫工作水平;通过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转变理念,掌握永久致富的本领,增强内生动力。

  (一)切实摒弃“扶贫=施舍”的意识。现在一提到脱贫,很多人就将其理解为帮助弱势群体的“善举”,有些人甚至片面地认为扶贫会拖累发展,把扶贫与发展对立起来。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是极端错误有害的。站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扶贫开发,精准扶贫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有三个原因:①中央及各级政府打出的扶贫开发一系列“组合拳”,本身就是多种方式的投资。比如,产业扶贫资金、基础设施扶贫资金、公共服务发展资金等,在投资“乘数效应”下,切实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②脱贫人口能够释放出巨大消费能力,扶贫开发不是“负担”,更不是“包袱”,而是创造财富、积累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累计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些群体对居住条件要求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善以及要求享受更好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服务的愿望,撬动了大量内需,支撑了很多行业、产业的发展。未来5年,我国还有7000多万人口要脱贫,必将进一步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贫困地区正释放出“人口红利”、“开放红利”、“改革红利”、“互联网+红利”等多种“扶贫红利”。这些红利都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补差红利”,必将为经济增长带来诸多利好效益。我们一定要全面、辩证地认识扶贫工作,把精准扶贫这一国家战略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通盘考虑,把扶贫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承接各种“扶贫红利”,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切实摒弃“等、靠、要”的观念。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党委、政府以及各个工作队的扶贫措施是外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动力和精神状态是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先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激发主动脱贫的斗志和决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才会有希望。五山镇党政班子要首先解放思想,带领干部群众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坚决转变被动等待帮扶的惯性思维,切实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彻底祛除思想上的“穷根”。

  (三)切实摒弃传统守旧的思维。贫困地区由于交通环境、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谷城县提出“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思路,用计算机网络把贫困山区的资源和产品推介到国际国内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关键是要引导农村群众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眼界,学习、接受、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提升增强脱贫能力。

  (四)切实摒弃“小进即满”的思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五山镇扶贫工作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进展。但是,扶贫的效果还不够牢固。有的扶贫对象只满足于生活的一点儿小改善,缺乏进取精神和奋斗动力。要引导群众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强化坚持不懈抓扶贫的意识,进一步巩固成绩,努力实现精准脱贫、根本脱贫,远离贫困、永远富裕。

  三、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路径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鸿忠书记讲:“离开了发展抓扶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快发展产业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根本性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既立足当前、解决贫困人口“眼前之困”,更着眼长远、用发展的办法帮助贫困人口永久脱贫。

  (一)要在培育产业特色上狠下功夫。结合谋划“十三五”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确立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类别、扶持项目,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应。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农,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自觉践行“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将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守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坚决不做竭泽而渔、破坏环境的事情。

  (二)要在抓好项目开发上狠下功夫。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要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市扶贫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实际,谋划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要围绕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谋划和推进有机农业、新型工业、休闲旅游农业等方面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道路、水利、环保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项目,改善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在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当前扶贫工作的对象,最大的短板是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够强。要在这方面多想办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①创新组织方式。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扶贫产业模式,在提高生产者与市场的关联度上做文章,不断完善“政府+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产业与合作社对接、合作社和农民对接,最终实现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结合起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从而把产品变成商品,使市场经济在农村生根发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②创新发展方式。把科技扶贫和劳动力培训作为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的突破口,持续支持贫困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深入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要积极实施“互联网+扶贫”,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业,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的扶贫和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更大程度上地激活市场、富裕群众。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示范、入股分红和股份合作经营等产业扶贫发展机制,实现促使贫困群众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双提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和服务能力,给予贫困群众更多支持。

  四、坚持把精准发力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举措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聚焦到“精准”二字,关键是要精准“识贫”,找准贫困“病号”;精准“除贫”,消除贫困“病灶”;精准“治贫”,挖掉贫困“病根”。古人讲,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群众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也有规律可循。关键要深入调查,精确掌握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一)扶持生产脱贫一批。对拥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没有致富门路造成的贫困人口,要坚持“经济扶业”,走产业扶贫的路子,帮助他们运用新技术走向市场。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全面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引导扶持贫困镇、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免费创业培训、信息咨询、项目推介和小额信用贷款,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

  (二)推动就业转移一批。对思想落实、没有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坚持“能力扶技”,采取就业扶贫的方法,加强教育引导和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拥有稳定收入。劳务输出是解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最现实、最直接的途径。一方面,能够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农民外出务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实现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未来的长远问题,农村群众走出去之后,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对周围的人甚至整个农村产生积极影响。人社局、扶贫办一定要高度重视贫困农村群众劳务输出工作。①加强技能培训。结合群众实际,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时间短、实用性强、见效快的免费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②加强政策激励。各地党委政府要开动脑筋,实施好返乡农民工“回归创业”工程,鼓励和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先使用本地山区农民工,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更多机会。③加强岗位开发。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优先吸纳安置有就业愿望和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公益性岗位就业。

  (三)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失去劳动能力造成的贫困人口,要坚持“生活扶贫”,政府主动负好兜底的责任,通过民政途径加以解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与国家贫困线“两线”合一,同步增长。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低保救助和五保供养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四)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或因突发事故造成的贫困,要坚持“救助扶难”,加强临时性救助,帮助群众度过难关,避免因病致贫。进一步建立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制度,提高贫困人口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标准,争取使贫困户享受与低保对象同等的大病医疗救助待遇。同时,建立民政、卫生、慈善等共同支撑的综合救助机制,动员、鼓励、引导和支持全社会参与社会救助。

  (五)教育转化促进一批。对少数人因游手好闲、不求上进导致的贫困,要坚持“精神扶志”,加强教育改造,切实增强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意识,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有更重要的教育问题,就是一定要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教育改变命运,知识照亮人生。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才,从小处看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从大处看则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山区教育作为一项事关未来的长远工作,大力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对贫困户子女实施“9+3”免费教育,为贫困户子女读大学提供信用助学贷款、生活补贴等制度,决不能让一个孩子由于贫困而上不起学。

  五、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基础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一)不断增强贫困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班子、队伍、人的问题,是观念、信心、能力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很难把扶贫工作搞好,即使一时扶上去了,迟早还要掉下来。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关键是要实施好“领头羊”工程,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培养,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各个村的“第一书记”要切实负起责任,不仅要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上,还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帮助他们培养干部,把那些有责任、有能力的人培养出来,使他们在农村切实发挥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健全落实扶贫开发的责任机制。谷城县要强化扶贫开发的主体责任,五山镇要强化落实具体任务的工作责任,各部门要强化综合协调、政策指导的责任,层层落实扶贫联系点制度,整合工作机制、队伍和资源,尽可能把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要带着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是群众工作的重要范围。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带着过硬的作风,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从城市来到农村,很艰苦、很辛苦,但也在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了解到了民情,与群众建立了感情,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同志们要珍惜这个锻炼的机会和平台,真正沉下心来,快速转换工作角色、快速融入农村生活、快速适应农村环境,心贴心、面对面、手把手,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望。

  总体上看,全市扶贫工作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实现“三年两步走”的目标,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谷城县在三个山区县中发展比较快,实力比较强,要在扶贫开发中当好表率,为全市的扶贫工作做出新贡献。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创新工作,为全市扶贫攻坚工作做出示范,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顺利实现市委确定的扶贫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