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正: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确保襄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2.11.2015  17:26

(2015年11月5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扶贫开发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按照中央的安排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省委常委会多次研究精准扶贫工作,并在十堰市召开了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9月下旬,省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十届六次全会,专题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这充分说明了省委贯彻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的坚定性,充分体现了省委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自觉性。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精准扶贫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总结前一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深入实施“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为襄阳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刚才,叶丛、韩武元、闵洪彦、刘萍四名同志结合各自实际,分别代表县、镇、村和工作队等不同层面做了很好的发言,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昨天下午,大家分组参观了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县的扶贫示范点和贫困户,进行相互交流,起到很好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召后,襄阳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实践中,使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很快襄阳大地开花结果。①思想行动快。总书记在贵州调研讲话后,市委根据省委要求,迅速组织学习,结合襄阳实际,不等不靠,创造性地部署新一轮扶贫工作,制定了“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三年两步走”的目标任务,确保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346个贫困村、27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②扶贫思路清。在坚持“五帮”扶贫工作法的基础上,按照精准扶贫的新要求,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分类施策,提出扶持生产脱贫一批、推动就业转移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转化促进一批“五个一批”的帮扶措施,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③工作推进实。一是各县(市、区)抓得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行动,认真落实,都制定了具体方案和路线图、时间表,分解任务,挂图作战,工作推进扎实有效;二是工作队抓得实。各个工作队都能够沉下身子,驻扎一线,和群众一块过、一块干,工作开展得很扎实。三是基层干部抓得实。从乡镇到村组,广大基层干部都发扬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不是把扶贫工作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四是帮扶单位抓得实。每个单位都把精准扶贫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把帮扶点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工作研究得很深入,每项工作都有具体的责任人,每户贫困群众都有对口的帮扶干部。④扶贫效果好。有的地方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同时,扶贫开发也成为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使干部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增进了感情,密切了联系。

  总体来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工作中的问题仍然不能忽视。工作进展还不平衡,有的地方推进得快一些,有的地方推进比较慢;各级各地都普遍重视扶贫,但是少数单位、少数地方办法还不够多、不够奏效,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抓手;个别驻村的工作队作风飘浮。下一步,我们要针对具体问题,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重中之重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新任务新要求,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坚决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不仅要让中央和省委精准扶贫战略在襄阳大地开花,而且要开出美丽的花;不仅要结果,而且要结出硕果,结出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共同分享的成果。

  下面,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我强调五点意见。

  一、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以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统揽精准扶贫工作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市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用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准确把握扶贫开发的形势和任务,拿出坚定的决心和过硬的办法,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一)深刻领会扶贫开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审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能力,确保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战略目标。

  (二)深刻领会扶贫开发是践行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践行为民宗旨的具体实践,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排忧解难。

  (三)深刻领会扶贫开发是我党面临的重大历史责任。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肩负着对民族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肩负着对人民的责任,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我们肩负着对党的责任,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境界。我们要勇于担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真履行领导职责,积极探索和推进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四)深刻领会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理念。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有着系统全面的理论谋划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先后提出了精准扶贫、内源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新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认真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这些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二、坚持解放思想,把观念创新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变革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上体现在发展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的差距、观念的差距。要通过解放思想推动扶贫工作创新,提高扶贫工作水平;通过帮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转变理念,掌握永久致富的本领,增强内生动力。

  (一)切实摒弃“扶贫等于施舍”的意识。现在一提到脱贫,很多人就将其理解为帮助弱势群体的“善举”,有些人甚至片面地认为扶贫会拖累发展,把扶贫与发展对立起来。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是极端错误有害的。站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扶贫开发,精准扶贫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新增点。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有三个原因:①中央及各级政府打出的扶贫开发一系列“组合拳”,本身就是多种方式的投资。比如,产业扶贫资金、基础设施扶贫资金、公共服务发展资金等,在投资“乘数效应”的影响下,切实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②脱贫人口能够释放出巨大消费能力,扶贫开发不是“负担”,更不是“包袱”,而是创造财富、积累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累计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些群体对居住条件要求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善以及要求享受更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愿望,极大地拉动了内需,支撑了很多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未来5年,我国还有7000多万人口要脱贫,必将进一步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贫困地区正释放出“人口红利”、“开放红利”、“改革红利”等多种“扶贫红利”。这就是差距与潜力之间的辩证法。我们一定要全面、辩证地认识扶贫工作,把精准扶贫这一国家战略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通盘考虑,把扶贫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承接各种“扶贫红利”,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切实摒弃“等、靠、要”的观念。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党委、政府以及各个工作队的扶贫措施是外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动力和精神状态是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先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激发主动脱贫的斗志和决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才会有希望。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带领干部群众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坚决转变被动等待帮扶的惯性思维,切实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彻底祛除思想上的“穷根”。

  (三)切实摒弃传统守旧的思维。贫困地区由于交通环境、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要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互联网+”机遇,引导农村群众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眼界,学习、接受、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四)切实摒弃“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开局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扶贫的效果还不够稳固。要引导群众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强化坚持不懈抓扶贫的意识,进一步巩固成绩,努力实现精准脱贫、根本脱贫,远离贫困、永远富裕。

  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做好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辩证的思维,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有机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坚持重点攻坚与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走精准扶贫的路子;坚持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有机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动员有机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努力开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新局面。

  三、注重产业培育,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路径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鸿忠书记讲:“离开了发展抓扶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快发展产业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根本性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既立足当前、解决贫困人口“眼前之困”,更着眼长远、用发展的办法帮助贫困人口永久脱贫。

  (一)要在培育产业特色上狠下功夫。结合谋划“十三五”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确立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类别、扶持项目,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应。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自觉践行“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将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守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坚决不做竭泽而渔、破坏环境的事情。

  (二)要在抓好项目开发上狠下功夫。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要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市扶贫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实际,谋划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要围绕发展特色产业,积极谋划和推进有机农业、新型工业、休闲旅游农业等方面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道路、水利、环保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项目,改善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在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水平上狠下功夫。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是制约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因素。要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为抓手,把贫困地区的群众有效组织起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增收致富。①创新组织方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在提高劳动者与市场的关联度上做文章,促进产业与合作社对接、合作社和农民对接,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把产品变成商品,使市场经济在农村生根发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②创新发展方式。把科技扶贫和劳动力培训作为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的突破口,持续支持贫困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深入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积极实施“互联网+扶贫”,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业,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的扶贫和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更大程度激活市场、富裕群众。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示范、入股分红和股份合作经营等扶贫机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双提升”。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和服务能力,给予贫困群众更多支持。

  四、坚持分类指导,把精准发力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举措

  新一轮的扶贫工作与原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精准”二字。要着眼于消除绝对贫困,坚持分类指导,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一)坚持“产业扶贫”,扶持生产脱贫一批。对拥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没有致富门路造成的贫困人口,要走产业扶贫的路子,帮助他们运用新技术走向市场。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全面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引导扶持贫困镇、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免费创业培训、信息咨询、项目推介和小额信用贷款,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

  (二)坚持“能力扶贫”,推动就业转移一批。对思想落实、没有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口,要采取就业扶贫的方法,加强教育引导和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拥有稳定收入。劳务输出是解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最现实、最直接的途径。一方面,劳务输出能够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农民外出务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实现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未来的长远问题,农村群众走出去之后,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对周围的人甚至整个农村产生积极影响。人社局、扶贫办一定要高度重视贫困农村群众劳务输出工作。①加强技能培训。结合群众实际,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时间短、实用性强、见效快的免费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②加强政策激励。各级党委政府要开动脑筋,实施好返乡农民工“回归创业”工程,鼓励和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先使用本地山区农民工,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更多机会。③加强岗位开发。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优先吸纳安置有就业愿望和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公益性岗位就业。

  (三)坚持“生活扶贫”,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失去劳动能力造成的贫困人口,各级政府主动负好兜底的责任,通过民政途径加以解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与国家贫困线“两线”合一,同步增长。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低保救助和五保供养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四)坚持“救助扶贫”,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或因突发事故造成的贫困,要加强临时性救助,帮助群众度过难关,避免因病致贫。进一步建立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制度,提高贫困人口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标准,争取使贫困户享受与低保对象同等的大病医疗救助待遇。同时,建立民政、卫生、慈善等共同支撑的综合救助机制,动员、鼓励、引导和支持全社会参与社会救助。

  (五)坚持“精神扶贫”,教育转化促进一批。要高度重视内修人文提素质、外修生态优环境、主修产业铺富路,三管齐下,脱贫致富。对个别人因游手好闲、不求上进导致的贫困,要加强教育转化,切实增强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意识,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教育改变命运,知识照亮人生。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推动教育投入、师资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科学布局农村中小学校,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就近就地入学。深入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对贫困户子女实施“9+3”免费教育,为贫困户子女读大学提供信用助学贷款、生活补贴等制度,决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上不起学。

  五、切实转变作风,把狠抓落实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证

  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把扶贫攻坚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市委“转作风、抓落实”活动结合起来,狠抓落实,强化保障,确保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各项措施在贫困地区取得实效。

  (一)落实责任要实。坚持“市级推动、县(市、区)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扶贫攻坚的责任体系。强化县(市、区)党委、政府抓落实的主体责任,强化各乡镇抓具体任务落实的工作责任,强化各部门综合协调、政策指导的责任,层层落实扶贫联系点制度,实现市领导联系区街、部门包村、干部联户“三个全覆盖”,坚决防止只挂名不干事,真正做到责任到人、任务上肩,构建起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二)规划引领要实。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围绕“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本地区精准扶贫实施规划,不断优化乡、村精准扶贫方案,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规划体系,实施挂图作战,按图分时段销号。驻村工作队要对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方案,着力扶持建起一项当家产业或致富项目,力争使贫困群众尽快脱贫、早日致富。

  (三)基层带动要实。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班子、队伍、人的问题,是观念、信心、能力的问题。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要充分发挥贫困村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大力实施“领头羊”工程,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培养,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各个村的“第一书记”要切实负起责任,不仅要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上,还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帮助他们培养干部,把那些有责任、有能力的人培养出来,使他们在农村切实发挥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四)资金投入要实。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汇聚一切可用的财力,形成“国家补贴、单位帮扶、信贷支持、群众自筹、社会捐赠”的扶贫开发多元投入机制。要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突出重点,集中投入,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防止“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努力实现项目资金效益的最大化。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从计划分配到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从严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确保一分一厘、一丝一毫都用于扶贫开发。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矩和制度办事,任何人不得违背程序私自干预扶贫工程,重大工程项目必须按照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纪律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一旦发现利用扶贫项目建设中营私舞弊、谋取私利的,严惩不怠,绝不姑息。

  (五)考核评价要实。要以贫困镇、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查帮扶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将扶贫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加大扶贫工作在综合考评中的权重,进一步健全扶贫攻坚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市委督查室、市政府政务督查室、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办检查,对工作不力、脱贫成效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进一步坚定信心、创新思路,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坚决完成“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