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扶贫办简报(2016)第35期

02.09.2016  16:13

  编者按:7月19日,副省长任振鹤批示:“此调研报告很有说服力。红安县“五个精准、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紧扣“联结”机制,把对象、产业、政策、投入等牢牢系在增收脱贫环节上。其作法、模式及路径很值得各地学习借鉴。”现将调研报告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立足“五个精准” 推进产业扶贫

  革命老区红安县近年来贯彻“精准扶贫”方针,推进“五个一批”脱贫措施落实,特别是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的主攻方向,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选择产业发展门类、处理好市场主体同贫困户利益关系、制定支持政策及优化投入等方面推进工作,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为全省产业扶贫探索了路子。红安县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44034户、112849人,目前已减少为22036户、50583人,减少一半;全县“五个一批”扶贫规划中,发展生产脱贫17389户、45776人。

  一、扶贫对象分类精准   

  一是精准识别。采取制定方案、审议方案、入户调查、确定对象、镇村公示“五步工作法”,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确定贫困人口数。把产业发展的要求和贫困户的基础条件相结合,综合分析贫困户劳动能力、资源资产等情况,确定产业扶贫对象,全县确定各类扶贫对象18521户,分门别类与经营主体确定产业扶贫方式,制定具体产业帮扶措施。通过大数据信息比对,对不符合产业扶贫条件的不搞拉郎配,剔除不符合产业扶贫条件贫困户2060户,新纳入符合产业扶贫条件贫困户1691户。   

  二是精准对接。全县96个重点贫困村都有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村驻点,选派140名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组建38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派出1200多名扶贫攻坚队员。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按照“一户八表”要求,帮助贫困户有效选择脱贫方式,实行一户一策,多种方式脱贫。县“四大家”成员分工联系产业扶贫市场主体,帮助市场主体贷款、解决市场主体发展困难、制定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双赢措施、对接所包贫困户在市场主体打工、督促落实贫困户务工收入到位。全县所有财政供给人员都参与扶贫包保,所有包保人员均有联系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工作任务,实现重点贫困村“四大家”领导包保、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干部全员包保“三个全覆盖”。   

  三是精准施策。根据贫困户脱贫需求,按照适宜、适度、适应原则,在引导贫困户选择产业项目时,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推进贫困村“一村一业、一村一品”,贫困户“一户一策,一户多业”,技能培训“一户一人、一人一技和多技”,依据市场和特色优势资源选择增收产业,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体现针对性,不搞一刀切,以发展产业促进稳定就业。按照“五个一批”要求,根据贫困人口不同情况,采用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社保兜底等措施实现扶贫脱贫。全县通过生产脱贫的贫困人口,将通过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光伏发电产业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8749人;此外,全县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兜底22036户、50583人。    

  四是精准联保。建立健全产业扶贫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银行支持、保险参与、农户主体的“五位一体”帮扶机制,打造政府+金融+保险+公司+农户“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引导、鼓励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联保,力求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至2个增收项目。全县共有248个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签订了“两书两清单”协议,带动49203个贫困户脱贫。

  二、扶贫产业选型精准   

  一是发展特色种养及加工产业。以“企业带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带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突出现代农业及林业、畜牧、水产等行业,发展青茶、油茶、苗圃、大棚蔬菜等特色项目,推动特色种养业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特色种养业形成规模和市场知名度。红安红薯、花生、菜薹、茶油、大布等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品拓展市场,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实现零的突破。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58.84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5。华家河镇立足镇情村情,积极拓展产业化精准扶贫之路,取得可喜成效。华鑫现代农业种植公司流转600亩连片土地,从潜江引进小龙虾,实行稻虾连作,亩平增收2000元,75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新技术及打工挣钱。湖北半山鹿酒实业有限公司租赁2000亩山林,投资千万元从长春引进200头梅花鹿建起养殖基地,44户贫困户每年在基地获得的打工收入、土地赁租费及公司为贫困户集中饲养的100头山羊分红超过2万元。武汉卓尔建筑设计咨询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投资5000万元,将阳台山华格里打造成集古村文化研究、生态保护、学术交流、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中心,16户贫困户有了稳定工作、固定收入和公司为他们统一修建的新居。知青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万亩精养鱼池、5000平米大棚、200亩观赏苗木基地。湖北山鹰种养有限公司流转山林1200多亩、坡地300亩、水田800亩,养山羊200多头,栽种油用及观赏牡丹300余亩30多万株、油茶300多亩、有机水稻800亩。   

  二是发展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作为带动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从景点建设、基础配套、经营主体、宣传推介等多方面推进旅游业发展,全县旅游业相关指标近年来大幅增长,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10%。红安县被表彰为“全省旅游发展突出贡献县”,正在积极创建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红色”旅游,增强众多名人故里、革命旧址及纪念场馆的吸引力;发展“绿色”旅游,扎实推进天蓝、地绿、水清、土净工程,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5个、生态村31个,联合申报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推荐。大力推进生态农业扶贫,以周家冲、周家敦、龙之升、华缘农场等为示范,形成生产——观光——休闲——体验——消费循环系统三产整合圈带动贫困户增收。全县扶持的82户贫困户发展旅游业,年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31家旅游市场主体带动213户贫困户,年人平增收6000元。   

  三是发展光伏产业。将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作为生产脱贫的重要方面,规划实施10000户和96个重点贫困村,正在实施5768户、28个村,6月底前可全部并网发电。分别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安装50KW、3KW功率设备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使用年限达到20年以上,年均发电分别达到60000度和3500度,分别实现年收益5.5万元和4000元。   

  四是发展电商产业。树立“互联网+扶贫”新理念,积极推进“互联网+扶贫行动”,全县建成电商运营中心3个,新增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站点115个。在全国率先推出“E农管家”新型电商平台,从事电商企业达到300余家。“佰昌京东特色馆”成为湖北首家地方特色馆线上线下体验店。依托互联网销售红安茶叶、板栗、茶油、红薯、油面等特色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制品。

  五是发展高新产业。红安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全省产城融合改革示范试验区和全省十大改革试验区之一,技工贸总收入已突破500亿元,正在创建千亿园区,在招商引资、产业集聚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食品饮料、服装、家具、物流、电商、汽车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建“中国光谷·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承接高新产业转移及成果转化和红安经济发展的活跃区域。全县建成产学研合作基地1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博士创新实践基地15个、校企合作研发中心21个,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达到38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授予湖北省县级首个“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19.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带动了产业扶贫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利益联结方式精准   

  一是“入股合作得红利”。发挥合作社带动脱贫的重要作用,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形式,带动贫困户规模养殖脱贫。如湖北红泰羊公司与杏花乡高升村、永佳河镇北冲村、熊河村结对帮扶,建立红安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目前已与53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采取三种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1.寄养。只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每户20头在公司挂牌寄养,养殖和销售由公司负责,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公司给予的3000元保底分红和4000元利息返利,年终保底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2.自繁自育。主要针对有劳动能力和养羊经验的贫困户,每户按50头到公司引种,公司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负责保底回收。参加自繁自育贫困户第一年可获纯利13000元左右,以后随着自繁自育规模扩大,收益也相应增加。3.合作社牵头饲养。主要针对有一定劳动能力无养殖经验的贫困户,贫困户以政府扶持的贴息贷款、村为贫困户建设的标准羊舍和自购的羊只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饲养、防疫、销售,独立核算,年终分红。城关镇小丰山村出资64万元扶贫资金入股村民李能财的苗木果树基地,基地接纳村里23户贫困户做工,每户年务工收入达1.2万元以上,果树挂果后,村集体每年还有8万元分红。

  二是“土地流转得租金”。贫困户以每亩不低于3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同时,贫困户借助政策性补助资金和贷款资金委托专业合作社集中建设蔬菜大棚,并租借给专业合作社使用,每年租金3000元,租期5年,租用到期后大棚归专业合作社所有。   

  三是“资产到户得收益”。用扶贫资金在城镇、中心村修建商业门面,在园区修建标准化厂房,实行整体出租,租金收入量化分配到贫困户。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及工业园区建设,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把专项扶贫资金和整合的其他涉农资金投入龙头企业、光伏、农村旅游及矿产开发,其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既明晰产权关系,又促进贫困户增加财产收益。   

  四是“就业打工得工资”。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在县外县内转移就业,“十二五”期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余人。近三年全县乡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分别为57.7%、55.7%和44.6%。还通过市场招聘会等平台组织企业与贫困户对接,扩大用工和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贫困户除了外出务工取得较多收入外,就近务工也能得到收入。永佳河镇永金公司吸聚周围10个村59户贫困户进厂务工,务工人员每天可得60至100元报酬。截至目前,公司已与266户贫困户签订就业协议,已就业的59户贫困户每月按时领取报酬,每户年收入可达18000元。   

  五是“主体带动增收入”。注重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他行业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县扶持农业发展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32家、种养大户4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5家,联结农户5000余户;近几年向省申报35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为贫困户提供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农民致富2万多人。2015年,全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4172户,增长54.2%。工商资本下乡开发农业项目、带动产业化经营和产业融合发展,扩大贫困户增收。   

  四、支持政策发力精准   

  一是形成政策支撑体系。制定“1+12”政策支撑体系,“1”即《红安县精准扶贫政策扶持实施意见》,“12”包括资金整合、搬迁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等12个具体对接落实办法,重点落实八大专业扶贫,形成政策支撑体系。其中,工业产业扶贫、农业产业扶贫、旅游产业扶贫、光伏发电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等政策突出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突出对处理好市场主体同贫困户利益关系的引导,每个办法中都有具体明确的政策规定。   

  二是农业扶贫政策。贫困户集中连片新建50亩以上青茶和油茶基地,青茶每亩补助2000元,油茶每亩补助600元,不足部分由林业项目资金补贴。钢架大棚种植果蔬1亩以上,每亩一次性补贴5000元,并给予5000元贴息贷款。种植中药材,每亩一次性补贴500元。种植速生丰产林连片20亩以上,每亩一次性补贴300元。种植银杏,由政府免费提供种苗。贫困户饲养肉牛2头以上,除一次性补助每头牛2000元外,还给予每头牛2000元贴息贷款;养羊5头以上,一次性补助每头羊300元;以村为单位集中建牛舍、羊舍,重点贫困村的牛舍、羊舍建设资金在整村推进扶贫资金中解决,非重点贫困村从村集体收入和村级组织社会捐款资金中解决。对农业市场主体每带动1户贫困户脱贫,给予10万元贴息贷款,带动贫困户30户以上或50户以上脱贫的,除给予贴息贷款扶持外,另给予50万元或100万元的项目支持。   

  三是工业扶贫政策。工业企业安排1名贫困人口就业1年,奖励2000元;安排10名贫困人口就业1年,县政府给予100万元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或100万元贴息贷款;市场主体带动1户贫困户参与电商半年以上,给予市场主体5万元奖励;市场主体安排5户以上贫困户就业半年以上,一次性给予15万元贴息贷款;鼓励非农产业支持、反哺农村贫困人群。    

  四是旅游扶贫政策。旅游扶贫重点村每村给予20万元项目支持资金,贫困户自主创业每户给予5万元全额贴息贷款,景区或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办小型宾馆或农家乐的,每户每年给予10000元奖励;贫困户在景区或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办超市的,根据规模大小给予1000-5000奖励。旅游业市场主体安置贫困户打工就业或参与入股分红,脱贫1户奖励市场主体或旅游业主1000元,给予5万元贴息5%贷款扶持。   

  五是光伏扶贫政策。贫困户建设光伏电站资金,政府出三分之一,中标单位出三分之一,贫困户自筹三分之一。无法自筹的可申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予以贴息,实行收益还款。重点贫困村所需资金从整村推进产业项目资金中安排,中标施工单位适当减免相关费用;非重点贫困村以村为主体,从集体经济收入中解决,不足部分由政府贴息贷款,分年度还款。

  五、资金投入到位精准   

  一是整合财政资金投入。坚持“政府主导、全面统筹、瞄准贫困、精准实施、权责对应、激励约束”,搭建财政资金整合平台,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在扶贫方面的作用。2016年、2017年计划整合财政资金81亿元,引导金融及社会资金10至15亿元用于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截至目前,已整合各类资金221亿元,拨付使用171亿元。   

  二是实行金融创新投入。制定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办法,建立6000万元风险补偿金,以1.5放大到3亿元,创设富民“信用贷”、“项目贷”两个金融产品,分别对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目前已给387户贫困户、1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148万元;一站式为300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00万元。走“政府+公司+农户+金融+保险”的路子,发挥大别山振兴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信投风险基金、中小企业互助基金、企业转型升级基金、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五大基金”的作用,促进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脱贫项目投入。2016-2017年,红安县计划投资198412亿元用于精准脱贫项目建设,其中,2016年投资9.5834亿元,2017年投资10.2578亿元,将从整合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使用本级财政当年新增财力的15%等方面进行筹资。扶贫项目不仅重视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也重视技能培训、教育支持等项目发展。建立“农民工扶贫培训基地”,近几年全县投入500多万元,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5500人,年培训学习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超过1万人次,重点贫困村培训率达90%以上。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县续建和新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70个,谋划大别山振兴规划入库项目542个、“十三五”规划项目1056个。全县公路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7公里,位居全省山区县前列,所有乡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以上公路。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力度加大,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建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29个;重点贫困村形成油茶基地5360亩、改造低产茶园2620亩、新植湿地松1200亩、成片种植花椒400亩、板栗换冠嫁接2580亩、意杨抚育管理500亩、建成中药材基地500亩;规模养殖生猪12200头、一批规模化养殖水面初步形成;新建高标准多种经营基地75万亩。(省委农工部、省扶贫办联合调研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