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后的发展之路---咸丰麻柳溪“十佳”特色村寨村可持续发展思考

31.05.2014  00:43

  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位于湖北省风景名胜区唐崖河畔,是唐崖河旅游的核心景区之一。2012年被命名为湖北省“十佳”特色村寨,2013年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麻柳溪设立羌族行政村。2013年底向国家民委申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于2014年初批准命名挂牌。境内麻柳岸垂,清溪奔流,山腰楼角掩隐,茶园山歌荡骨,自然风光秀丽,群居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丰厚。“茶海羌寨”、“世外桃源”,名如其实。

  2013年5月8日, 笔者随同国家民委项目办专家组深入黄金洞乡麻柳溪村开展调研,就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可持续协调发展以及借鉴社区主导型发展(CDD)模式,帮助社区群众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和收益机制等,提供决策和智力支持。很欣慰国家民委对特色村寨后续发展的重视,也欣喜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特色村寨将迎来第二春。

  试点示范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在短短2年多时间,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能够建成湖北省“十佳”特色村寨,得益于国家民委、省州民宗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统领,同时,相关部门和当地乡镇和村级组织的实干以及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从2009年的下半年开始,县民宗局就先后组织民族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就姜姓羌民族的族源、迁移历史开展田野调查,挖掘深藏的民间艺术打造表演剧目;黄金洞乡党委、政府以新村办为主力,采取先宣传、再办几户试点,典型引路,逐步引导村民家家户户开展热火朝天的民居改造;县直相关部门和乡政府在茶叶产业、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水土治理、景点开发等全力投入人力和物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组织有序,团队精神可歌可泣。

  麻柳溪村以新的乡村面貌示人,为咸丰县“美丽乡村”建设树立了标杆,人们惊叹麻柳溪村村民的精神面貌,羡慕麻柳溪村的农民收入水平,留恋麻柳溪村的自然景色,也让世人认识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全部内涵。来这里考察学习的人多了,来这里旅游休闲的人多了。每年进入麻柳溪的外地人超过50万次。一些乡镇的村民自发地组织团队来此考察学习,有民居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更不要说各级领导和周边省市的参观考察不断。人们仿佛才明白,这样的生活和环境就是新农村,农民的生活比喧闹的城市更美。这无疑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决策规划,咸丰县委、县政府也看到了这种影响力和优势,于2012年10月冬季农业开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一乡一麻柳溪”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在全县推广“一乡一麻柳溪”建设模式,出台了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形成了从上自下建设“一乡一麻柳溪”的体系,人员、项目资金、宣传口径等相对集中。全县11个乡镇(区)计划在“十二五”时期,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龙头,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突破口,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部门帮扶、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美观实用的原则,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整合项目资源,集中建设力量,全力建成13个新的不同风格的绿色、繁荣、开放、文明的“美丽乡村”。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该县共投入资金9967.1万元,建设“一乡一麻柳溪”示范村13个,改造农村危房1248栋,打造特色民居1100户,完成“一池三改”950户,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092户,建设宜居村庄3个,启动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10个和老区贫困村建设6个。建成绿化花木基地5800多亩,解决11.9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特色村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广发展水果基地3000余亩。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2万亩,200公里茶叶走廊带建设初具规模。2013年,预计仅茶叶销售收入将达到3.5亿元以上。计划2014年重点打造1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完成清洁能源入户6000户,实施20个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推动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改造升级和通村入户工程,加快建设民生水利,治理水土流失2.67平方公里,探索发展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等集体经济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坚持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近几年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取得进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少数地方特色村寨建设也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保护和发展规划和方案不尽科学,部门协作不力,村民参与不够,村寨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要提高对特色村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建设目标和原则,因地制宜,探寻各自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发挥政府、村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

  笔者以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应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发展的目标的多元化。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有关教育、文化、民族团结及生态环境的追求。二是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协调。不仅村寨内部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要协调,村与周边、村与外界社会之间也要协调。三是与旅游相结合,才能夯实发展的后劲。乡村旅游、亲近自然已成为时尚,旅游收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改政府投入为自身“造血”。四是发展应是可持续的。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保护为主,发展第一。

  ------准确把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内涵。特色村寨主要体现在“特色”二字上,民族的构成有特色,山水布局有特色、民居式样有特色,文化风俗有特色、生态环境有特色,等等。它不是人为的,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村落长期的历史文化沉淀,不可再生。民居是一组民族符号、村貌是一幅山水画,文化是他内在气质。我们所从事的是保护与发展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发展。人为建一个民居群落,只能算是一个移民点,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所以,我认为,特色村寨建设不能搞大而全,不能一哄而上,不在多,而在精,要在打造精品上做文章。它是有条件的,有历史轨迹的,人为的打造,就没有鲜活的生命力。

  ------民居改造中的民族元素不能丢。民居是特色村寨最直观的反映,民居配合山水把民族的特征、秀丽的风景首先展示在世人眼前。同时,民居的保护与修缮也是特色村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他除了要相对集中,更要在屋基的选择和建筑细节上体现传统民居的民族元素。土家吊脚楼是杆栏式建筑,一般多依山就势而建、“翘檐”、“走栏”、“亮柱”、青瓦、窗花等元素要体现。但目前有的地方在改造中,为减少成本,把翘檐用一个如牛角的白水泥预制品随便装在民居上,屋脊上不保留特有的青瓦垛脊符号,装饰一些不伦不类的现代符号,与整体建筑很不协调,没有优雅和如飞似跃的感觉,混淆了侗族和土家族等各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所以建议全州要根据民族特点,统一标准,把宣恩椒园沿线一带的改造作为示范,把砖混房与木质建筑有机结合,形成一批适用性、民族性的村民建房图纸,不然民居改造的结果五花八门,损害民族地区形象。

  ------注重特色村寨后续发展是关键。特色村寨一但经过三年期规划建设初具规模、形成看点后,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大,有的将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但就目前现状看,已建成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特色村寨在皆大欢喜的同时,存在追求数量、目标转移过快、后续建设和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削弱,村民的积极行降温,令人担忧。

  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麻柳溪村特色村寨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一个乡村旅游核心景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体制存在不足,这实际上涉及村民的主动参与与收益等诸多问题,更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麻柳溪村先期属于湖北唐崖河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个旅游景区,为私营老板投资开发。2011年,被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收购,现属于恩施旅游集团唐崖河风景名胜区具体经营管理。近几年来,麻柳溪村的基础设施、产业、民居改造等政府部门投入建设占了很大的比例,村民也为民居改造、产业发展等投入了不少资金。据了解,除原来私营企业开发之初,投入建成的接待中心(寨门)和村中心地带的演义厅以外,目前旅游企业就村寨内部提档升级项目的资金投入很少,同时,门票收入也没有按一定比例返还村级组织,这就造成了村民成为这块乡村旅游开发和管理的旁观者,不能成为管理者和受益者,当地村级组织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性的也不高。笔者以为,特色村寨建设与发展,要与旅游结合,才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麻柳溪村成为了武陵山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休闲的一个聚焦点,旅游开发才是引爆点,单靠政府的项目投入是有限的,旅游公司占据自然资源后,作为一个附属核心景区,应全力投入村寨内部的旅游项目建设和管理。因此,应该思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调动社会全方位的参与。或可以从旅游企业手中,将麻柳溪村特色村寨旅游资源管理权和经营划收归当地村极组织,采取村民自治或村入股的方式参与经营管理,使他们成为景区的主人,在旅游开发中实现责、权、利共享。

  二是强化新建民居的数量和布局的规划管理。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村民分家立业需要建房。原生态民居多依山而建,点缀山水和谐,体现当地民族的风水观,这布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人商业意识强,都喜欢在路边建房,有的违规乱建,所以,新建民居的数量、民居符号和布局的规划管理显得尤其重要,要严格规划管理,保持原生态风貌,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村民建房用地规划的钢性文件,确需用地建房,可以采取集中移民,统一建房规划,或通过城镇化建设,鼓励迁户到城镇居住。同时,木质民居天长日久,自然损坏、色泽变化需要养护,要有专门的项目作支撑。

  三是切实有效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原生态的环境风貌,是特色村寨赖以存在的主要资本,民风民俗是特色村寨的独特气质。随着麻柳溪村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吸引了周边多省市的游客,大量的游人和车辆进入,尾气排放、生活垃圾等对空气、水源,特别是对环境要求苛刻的有机茶的生长,造成了新的污染,如果不加强治理和保护,原生态环境将不复存在。除了要加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以外,还要建立环境保护的硬措施,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治圬排圬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进出口的游客、车辆管理,村民可以通过自治、村民委员会牵头,人人参与社会化管理、风险利益共担是最有效的途径。

  四是注重文化的深度挖掘打造和新景点的开发。文化是特色村寨的魂,也是旅游的最大看点,麻柳溪村民间山歌、曲艺、传说故事、村史文化,茶文化,传统手工艺品文化,神兵文化,土家文化,羌文化,红色文化,等等,多种多样,作为旅游景点打造,促进旅游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更需要深度开发,提档升级。文化要有书籍文字;民族风情要有图片、实物展览场所;要研发系列民族传统旅游工艺产品;旅游新节点如亮孔寨、大悔寨、红军亭等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村级民间艺术团是丰富特色村寨内涵的有生力量,近年来,由于生存的空间狭小,人口的流动性大,老艺人年事已高,部分年轻优秀艺人、演员进城务工,同时,没有一个持久性的组织依靠,村级民间艺术团面临解散的边缘。要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的项目扶持力度,利用好这只队伍,挖掘、表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并逐渐引导走入旅游市场,让市场来养活他们。

  五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接待条件。随着旅游业的兴盛,麻柳溪村特色村寨“农家乐”逐渐增多,但设施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要,全村“农家乐”不到30个住宿铺位,饮食只可供近200人餐饮,设施需要改善,服务标准需要提升。当地政府部门、旅游公司,要指导、扶持、改善接待设施条件,不定期组织开展服务行业培训,继续开展星级“农家乐”的评比活动,使特色村寨接待条件和服务标准上规模、上档次。

  六是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麻柳溪村特色村寨过去存在重建设、轻旅游宣传推介的现象,这是相比其它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薄弱环境。对外宣传的画册、书籍、电视专题宣传片、旅游歌曲断缺,旅游开发中,还没有形成精彩统一的导游词,在接待个地参观考察时,没有培养能说会道的专门讲解员,使外界在赞叹麻柳溪村特色村寨的自然、古朴风景的同时,对村寨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居特色、有机茶产业,传统工艺、民族信仰等了解不透,感悟不深。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了几次旅游人才培训,确定了几名村级讲解员,联合外界杂志、影视等媒体加强宣传推介,效果逐渐增强,但如何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认真研究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