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寨建设报道之九:一花开放不是春 百花盛开春满园---咸丰县“一乡一麻柳溪”推进特色村寨建设纪实

31.05.2014  00:39

  根据国家民委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求,按照省、州民宗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县工作实际,在黄金洞乡麻柳溪村获得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佳村寨”佳绩的同时,咸丰县在全县掀起“一乡一麻柳溪”特色村寨建设高潮。

  一、树立典型,突出特色,打造示范样板。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示范样板。

  2011年,咸丰县在黄金洞乡麻柳溪村实施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改变过去由县民宗局大包大揽的作法,加强与黄金洞乡的密切协作,联合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民宗局将项目主体、资金使用交给黄金洞乡,对项目资金实施监督,业务技术上加强指导,给予乡镇充分自主权,将“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两年时间里,黄金洞乡将工作重点向麻柳溪特色村寨建设全面倾斜,高标准制定了《麻柳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年规划》。乡主要领导统筹指挥,综合协调,整合发改、民宗、扶贫、交通、农业、水利、住建等部门资金共3000多万元,集中建设麻柳溪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支柱产业,发动村民改田种茶1650亩,招商引资建茶厂4家,形成了产、供、销配套产业体系。实施民居改造,全村365户已改280多户。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通村公路8.5公里,整修河堤4公里,新修村办公楼1栋,复建羌式雕楼2栋,风雨凉桥6座,水车4个,新修文化广场1个。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全村家家户户自发修户连路,改厨改厕,卫生清扫,栽花植树,美化庭院。麻柳溪2010年12月成为“恩施州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1年8月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2013年3月被评为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佳村寨”。

  (二)制定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突出民族建筑风格,实施民居改造。

  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制定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明确特色村寨与民居保护范围。做到六个结合,即: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相结合,切实做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有机结合。

  在民居改造过程中,民居建筑体现民族特色。麻柳溪的民居建筑多为木质吊脚楼房屋,因此注重对原有民居的瓦屋面、翅角挑、亮柱、雕窗等特色构件进行保护性维修;对砖混房按统一标准实施改造,从而使民居成为地域建筑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成为民族村寨最直观、最鲜明的特色。充分发挥当地“土专家”的优势,突出“木质色彩回归,吊脚飞檐走势,点缀山水和谐”的理念,以木质结构吊脚楼为主体风格,实行统一木板包墙、统一木花窗、统一瓦屋面、统一清漆涂刷,在色调、样式、风格等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三)坚持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工作切入点,发展主导产业。产业培植是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支撑,有一项农民致富的产业,对于建设特色村寨至关重要。麻柳溪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注重从实际出发,狠抓以茶叶为主的主导产业,兼顾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村民从事传统手工技艺,销售手工艺制品,开办农家乐,兴办第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创建全国首个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现有有机茶基地1650亩,茶叶加工企业4家,人平种茶面积1.3亩,仅茶叶鲜叶一项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形成“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为特色村寨建设中农民自筹资金提供了保障。

  2011年黄金洞旅游公司投入运营后,麻柳溪整村纳入旅游景区,村民兴办“农家乐”20多家,平均收入10万元以上,其中“姜大姐农家乐”年收入高达30多万元。而在湖北天韵羌寨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该村后,建成了集旅游产品销售、茶艺表演和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许多村民参与其中,为游客开展采茶、手工制茶、品茶活动,让游人体验农耕文化生活。村民从事土特产品销售、旅游接待服务,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

  (四)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并重,挖掘、传承和创新并举的原则,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特色村寨建立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购置相关设施设备。另一方面成立表演团队,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

  2011年,投入资金5万多元,组建 “麻柳溪民间艺术团”,有演艺队员16人,其他群众演员40多人,打造了一台本土民族民间文艺节目,挖掘了大批民歌小调、故事歌谣,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唱民歌、跳民舞、穿民服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

  (五)坚持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增加村民收入。今年4月,由县人民政府牵头,县民宗局、旅游局、商务局等部门联合承办,在特色村寨举行了“全县首届能工巧匠擂台赛”等大型旅游文化活动,评选出了咸丰县“十大名吃”、“十大美厨”、“十大旅游商品”、七位民间“能工巧匠”擂主、百余名优秀“能工巧匠”,深度挖掘了民间餐饮、民间工艺,形成了民间绝活项目库、民间艺人信息库,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手工技艺人才,评选出一大批极具潜力的旅游商品,使民间编织、手工刺绣、石木雕刻等传统技艺得到传承。通过开展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推进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观光产业迅猛发展,带动村民快速致富。

  二、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建设“一乡一麻柳溪”

  近年来,随着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争创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佳村寨”取得成功,为咸丰县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标杆,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提出了“一乡一麻柳溪”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原有特色民居(木房、吊脚楼)进行“整旧如旧”改造,保持原有风格,突出民族特色;以青瓦、白墙、木门窗、飞檐翘角、金瓜吊柱为特点,改造砖混房;对新建民居,全县统一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木门窗、飞檐翘角、金瓜吊柱)、统一设计建设范本、统一占地标准、统一“以奖代补”标准,规模化、规范化建设特色民居。全县11个乡镇(区工委)计划在“十二五”时期,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龙头,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突破口,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部门帮扶、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美观实用的原则,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整合项目资源,集中建设力量,全力建成13个新的不同风格的“一乡一麻柳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按照 “一乡一麻柳溪”的工作部署,制定1—3年期的发展规划,涉及特色村寨建设内容包括扶贫搬迁、村级公路建设、土地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饮水灌溉工程、清洁能源工程、产业发展、民居改造、民族文化挖掘等项目,同时已将任务逐一分解到了发改、农业、民宗、住建、交通等县直10多个项目单位。目前,已初步落实项目90多个,计划项目资金投入1.5亿元。

  由于争取项目资金受指标限制,投入有限,“一乡一麻柳溪”特色村寨建设只能分期分批实施。但各乡镇一方面向县民宗部门递交申请,同时不等不靠,以干求助,选择优势村寨先行建设。

  大路坝区工委蛇盘溪村茶林堡,地处鄂、渝交界之地,2010年至今,茶林堡特色村寨建设从未停歇。区工委筹集8万元资金,原状复建了长18米、宽4米的茶林堡风雨桥;发动村民改田种茶390亩、脆红李500亩,产业培植初具规模;鼓励农户改造房屋13栋,整修猪栏牛圈30个,建沼气池18个,修户连路25公里,筑排水沟28公里,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大路坝茶林堡是以干求助的典型,2012年,茶林堡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被纳入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

  小村乡羊蹄村朱家堡,借鉴麻柳溪特色村寨建设经验,大力实施特色村寨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按照“五高”标准打造特色村寨:一是高目标定位特色村寨建设蓝图。小村乡党委、政府切实把朱家堡特色村寨建设作为响应全县“一乡一麻柳溪”号召的主战场,明确提出要将“朱家堡打造成为特色村寨升级版”,旨在建好一点,带动一片,促进全乡新农村建设。二是高标准编制规划。在已制定的规划中,坚持把朱家堡建设与羊蹄村办公楼维修、村部附近民居改造一并推进,与乡集镇古镇改造一并推进;坚持把民居改造与加固河提、升级通村公路、完善户连路、新修环形路、配备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并推进。三是高质量实施改造。聘请了10余名手艺高超的木工、石匠师傅,上堡入户,推木板、雕瓜柱、装板壁、刷清漆,开展流水作业。乡村干部每天到现场检查质量、掌握进度,听取群众意见,随时采纳合理化建议,坚持共性,强调个性,不仅突出外观,更要讲求内在,要让群众自己看着舒服、住得舒适、心情舒畅。四是高要求打造民族文化。深入开展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工作,挑选村民中的文艺骨干、爱好者,组建一支“朱家堡民间文艺演出队”,请民间艺人编排民族特色浓郁的打土地、花锣鼓等众多原生态民间文艺节目。五是高起点发展支柱产业。在巩固茶叶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根据村民自愿,在房前屋后栽种较大规格花木果树,既极具观赏价值美化环境,又极具较高经济价值增加村民收入。目前,朱家堡进村公路桥改造为风雨凉桥、环堡公路初具雏形;民居改造已完成18栋25户,正在实施改造10多栋。民居改造中,结合本地实际,屋面加瓦起翘,形成翅角挑;正立面加装传统木雕花窗,壁板青漆涂刷,柱础装饰雕花,充分体现了土家族的民居建筑特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色村寨风格。

  忠堡镇高笋塘村,是咸丰县首批省、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基地,紧邻忠堡集镇和工业园区,地处“忠堡大捷”古战场核心区。该镇在组织实施该村特色村寨建设中,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信息优势,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集镇改造,政府牵头选择地块进行综合开发,公路沿线建设特色新村寨。村民无论改造旧屋或者建造新居必须向镇政府提出申请;必须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式样、统一标准施工建设;必须向镇政府预交1万元保证金。完工后,经镇政府按式样、标准验收合格后,退还保证金,镇政府补助1万元,从部门捆绑资金中每户补助8千元。截至目前,高笋塘村改造民居51 栋,装饰特色新居61栋;发展黄金梨600亩,优质烤烟350亩;建设街道3条。如今的高笋塘村已成为集镇里的花园,村庄中的集镇。

  三、总结推广,循序渐进,拓宽建设覆盖面

  咸丰举全力扩大麻柳溪“十佳村寨”建设成果,提出“ 一乡一麻柳溪”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以点带面,拓宽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面。在建设资金极度紧缺的客观条件下,建立了多元化、团体化工作模式,积极协调发改、财政、民宗、扶贫、住建、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等部门,打捆投入资金,破解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咸丰用于民居改造的投资已超亿元,完成民居改造2200余户。最近,国家民委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目标,咸丰又上报了6个有发展潜力的村,所在乡镇结合实际,制定上报了三年期的发展初步规划,同时制定了具体工作措施,为开展“ 一乡一麻柳溪”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乡一麻柳溪”特色村寨建设已呈迅速发展、齐头并进的蓬勃态势,县民宗局正在认真制定规划、建立台帐、集中民族资金,建立“以奖带补”激励机制,形成较为成熟的建设模式,支持各乡镇、村寨,大力实施特色村寨建设,力争将“一乡一麻柳溪”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具特色。

  如果说麻柳溪是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示范样板,是园林中的“盆景”。那么,“ 一乡一麻柳溪”则是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扩面工程面上众多新的典型,是园林中的“百花”。“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特色村寨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建得美,还要建得多,更要管得好。只有全面发展,才是和谐发展;只有在特色村寨建设中,建设的点更多、面更广、普及的程度更宽泛,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享受民族政策实惠,才能得到广大民族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才能将民族特色村寨真正建设成为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