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取消奥数体育等加分 湖北考生基本不受影响
备受关注的高校自主招生新方案,昨日揭开面纱。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自明年起,全国所有试点高校的自主招生工作,均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考核内容倾向于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须全程录像,以防作弊。
此次改革目的何在?自主招生为何不安排在高考出分后进行?省属高校还能进行自主招生吗?针对读者关注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部分高中自主招生几成“全民赶考”
新规有利于重回选拔“偏才怪才”正轨
教育部表示,自主招生主要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偏才”、“怪才”,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但从以前实施的情况看,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定位不明确,热衷于“掐尖”、“抢生源”;部分高校以联盟形式在高考前组织大规模文化考试,被社会称为“小高考”,影响教学秩序。
长江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才生分析,以前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前进行,部分高中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达到七八成,几乎成了“全民赶考”,学生和家长都为此耗费了不少精力。前几年,全国每年有40多万人报考,但仅录取2万多人,绝大部分报名者成了“陪练员”。将自主招生时间延至高考后进行,是给中学、考生松绑,也能减轻家长负担。
“考生如果不符合自主招生条件(“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成绩再好,也不必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武昌实验中学校长董有建说,这一改革有利于纠正自主招生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倾向,让其重回选拔“偏才”、“怪才”的正轨。但如果将自主招生时间安排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进行,一些高校可能会根据成绩设定门槛,将部分真正有学科特长但成绩稍低的学生挡在门外。同时,教育部规定,入选考生高考成绩原则上不低于同批次录取分数线,对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特别突出的个别优秀考生,经向社会公示后,由试点高校向生源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提出破格录取申请,经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录取,这样既保证了公平,也给“偏才”、“怪才”开辟了绿色通道。
名额适当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倾斜
省属高校自主招生短期内重启无望
按照规定,自主招生报名由考生提出申请,有关中学、社会团体或专家个人等均可实名推荐,并对真实性负责。试点高校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认真审核,合理确定考生名单,招生名额向中西部、农村地区适当倾斜。高校在选拔上要重点考查考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这意味着,因热衷于“掐尖”、“抢生源”而被诟病的“北约”、“华约”等自主招生联盟,将会自动解体。
2003年,教育部启动自主招生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5%。教育部新规指出,要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
“从2006年到2013年,我省参照教育部有关政策规定,逐步在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9所省属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用于自主招生的计划数最高时达到8%。2014年,我省将省属高校自主招生情况上报教育部,一直没有得到批复,于是暂停了一年。”业内人士分析说,按照新规要求,省属高校自主招生,近几年内基本不可能重启。
明年起取消五项高考加分项目
省招办表示 我省考生基本不受影响
昨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五项高考加分项目。省招办表示,我省在高考加分政策上一直从紧,此次调整对我省考生基本没有影响。
取消的五项高考加分项目为:①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的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②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③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④省级优秀学生加分项目。⑤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加分项目。
省招办表示,近年来,我省高考加分优录政策一直从紧,且不断进行改革。一是减少加分项目,对一些弹性空间较大的项目,由刚性加分变为“优先录取”,直至取消;二是降低加分分值,大多数没有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加分上限;三是完善考核程序,对各种非考试类的优录和加分,实行层层审批、层层公示。教育部取消的五项高考加分项目中,我省2014年仅保留第一项,即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而且仅有30多人享受加分优录;其余四项则早已取消。因此,此次政策调整,对我省考生基本没有影响。
高考加分项目“缩编”,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纠正少数人片面追求高考加分的倾向。对具有相关特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此次调整也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一是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记入其高中综合素质档案或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二是鼓励考生参加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三是各省(区、市)还可通过其他方式体现和鼓励学生发展相关兴趣特长,如鼓励学生参加日常校园“阳光体育”、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等活动。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