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百年的陕西羽叶报春重现 “真身”永留武汉

08.01.2016  09:50

  昨悉,“灭绝”上百年又在湖北野外“复活”的传奇植物陕西羽叶报春,其模式标本在德国毁于二战战火70年后,终于在武汉有了“替身”。

  陕西羽叶报春属报春花科植物,高约15厘米-25厘米,花冠呈粉红色,一般3月至4月开花,花形美丽且花期较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右图)。1904年,德国植物学家在我国陕西秦岭南坡发现了它,并采集活体植物做成模式标本,保存在德国柏林植物标本馆。二战时,该标本毁于战火。

  自从首次发现公布后,100多年来始终无人在野外再发现这种植物。《中国植物志》、《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均认为它已在野外灭绝。

  2006年,时为竹溪县电视台记者、业余植物爱好者的甘启良,在竹溪、竹山两县相继采集到3株奇特的报春花属标本,他将其中一份邮寄给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从事报春花科分类学研究的权威专家胡启明教授。经过仔细研究,胡启明教授认为,这是自从1904年这个物种发现以来,首次在野外重新发现其野生群体。“灭绝”百年的植物神奇“复活”。

  由于原模式标本已毁,对陕西羽叶报春进行鉴定和分类失去了重要参考。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专家李新伟教授和现为竹溪县植物学家的甘启良,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重新为陕西羽叶报春确立了模式标本,即给被毁的模式标本重塑了一个“替身”。去年底,李新伟、甘启良据此写出的论文,在美国权威杂志NOVON上发表,意味着这一“替身”得到了世界植物学界认可。

  该标本将被永久保存在武汉植物园标本馆。昨天,李新伟教授表示,该园将引进种植陕西羽叶报春,不久,市民将看到这种传奇植物。

  野生陕西羽叶报春仅存百株

  陕西羽叶报春“复活”后现状如何?为它确立模式标本新替身有何意义?昨天,武汉晚报记者对李新伟教授进行了专访。

  问:为陕西羽叶报春确立模式标本新“替身”,有何重要意义?

  答: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每一个种名必须有一份或多份模式标本与之对应,模式标本代表了这个种的形态特征,是种名所依附的实体。换而言之,就是“名称的携带者”。植物研究的第一步是对植物进行分类命名,模式标本就是对植物进行分类命名时最重要的参考。确立模式标本新“替身”,也就是为陕西羽叶报春指定了新的模式标本。就像是我们把一个人的名字和具体的某个人对应了起来。

  陕西羽叶报春极其珍稀濒危,亟须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加以保护;这个种的花期长而且美丽,有望成为优良的花卉品种。为陕西羽叶报春指定了新的模式标本,有利于人们准确地认识鉴定这个物种,从而促进报春花属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问:陕西羽叶报春被发现后现状如何?

  答:陕西羽叶报春目前只在湖北西部的竹山县和竹溪县有少量分布,数量极其稀少,目前野生的个体不超过100个。在湖北重新发现了陕西羽叶报春,表明湖北野生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我和合作者甘启良先生等在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一处和野生原产地生态环境相似的地方,进行了少量人工栽培,经过多年的栽培驯化,开花结果均正常。另外湖北竹溪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竹溪县双桥乡苗圃也进行了栽培实验,取得初步成功。

  问:保存最初模式标本的德国柏林博物馆,是否与我们有联系?

  答:我们曾经给德国柏林标本馆发送过电子邮件,询问关于陕西羽叶报春的模式标本,对方明确表示在柏林标本馆已经不存在该模式标本。我们制作了一定数量的标本,保存在武汉植物园标本馆。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