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早稻应采取抗灾增产方略

31.05.2014  00:33

      中国气象报记者叶海英报道 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产区3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连续较历年同期明显偏高,加之一些地方推行早稻工厂化育秧与机插秧“一条龙”,早稻播种较早,且秧苗长势良好,使得大面积早稻移栽较常年提前5~7天。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高级工程师黄智敏告诉记者:“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早稻秧苗分蘖生长势不容乐观,如若不加强科学管理,可能会使有效穗有所减少”。
  黄智敏说,以荆州市为例,今年4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7.1℃,看起来较常年同期偏高0.6℃,但是,分析农业气候状况不能笼而统之。因为继3月下旬气温偏高5.0℃之后,4月上旬17.7℃继续偏高3.1℃,中、下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6.3℃、17.2℃,反而较上旬偏低,且较历年同期分别低0.3℃、1.2℃;4月降水量148.6毫米,又主集中在中下旬,在4月10~27日这18天中,大于等于0.1毫米的雨日就有16天,有13天全天无日照,日平均气温有6天降到16℃以下,甚至有的连续2、3天低于15℃,未达早稻移栽根系生长起点温度,且只有3天达早稻分蘖起点温度18℃以上,使提前移栽的早稻返青分蘖迟发。5月上中旬阴雨持续偏多,平均气温连续偏低,一些地方日平均气温有10天或以上在20℃以下,还有连续3天低于18℃达不到分蘖起点温度的日数,加之一些地方受大雨、暴雨渍涝的影响,一些早稻根系呈现黄色,长期见不到白色根尖新发,使秧苗持续分蘖受抑。
  据此,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已发出农业气象专报提醒农户:通常在这类3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连续偏高有利播种育秧的“暖年”:其一,4月下旬至5月下旬常有连续两旬气温偏低,且5月日照偏少,易引起移栽后早稻僵苗迟发,分蘖少,不利于争多穗;其二,6月5~30日,易受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低温或者高于30℃的干旱高温危害,使结实率降低;其三,7月1~16日,易受36℃以上的高温危害,使灌桨不充分,导致粒重下降。
  针对今年“暖年”在未来可能出现对早稻不利的气候条件,应采取抗灾增产方略:“先争后补,主攻大穗、实粒、粒重”。由于返青分蘗期低温少光,在移栽时应利用秧苗充足优势,以适度多栽基本苗补少发,争取多成穗;在管水上,遇低温天气应事先加深水层,保温促分蘖。在早稻有效分蘖终止期(5月底以前)应抢晴天及时放水“晒田”,3天后再复水,以利于提高土壤通透性,促根系深扎多发,抑制无效蘖,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正常转化。不要由于分蘖较差,为了“待蘖求穗”而推迟晒田时间,导致无效分蘖多,成穗率低、小穗头而减产。以后要在孕穗到抽穗扬花期,防可能遇到的低温天气,改善田间小气候。低温来临时要增加田间水层,以利于保温保胎,防颖花退化。在抽穗杨花到灌浆期,高温前灌水降温,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以增强抗高温能力,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在灌桨充实期,遇高温切忌过早断水,使田间增湿降温,防“高温逼熟”。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