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秦巴山地区扶贫的路径

19.09.2014  10:07

中央曾提出,把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主战场,这是新时期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变与模式创新。秦巴山片区涉及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80个县(区),贫困地区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状况差;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为此要从加大金融供给、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推进金融支持扶贫开发。

金融支持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容纳资金有限与资金外流问题并存

秦巴山区传统种养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产业集中度、现代化程度较低,仍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这种小农经济的特点导致吸附资金能力较低,资金外流严重。

(二)片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制约

秦巴山片区经济落后本应大力开发,但由于片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供水量,以及动植物保护区较多原因等限制开发,传统农业仍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失衡。

(三)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与金融服务水平低下相互影响

一是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农民的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二是金融服务水平相对低下,特别是直接融资工具与方式缺位现象严重。三是农业保险开展程度不足。近年来,片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只占各类保险保费收入的一成左右,而且保险品种很少,仅有能繁母猪、部分县区的油菜、水稻等少量险种,不能满足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对保险的需求。

(四)金融创新不足与贫困群体抵押担保难问题互为阻碍

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因为贫困金融创新动力更加不足的问题凸现。一是贫困农户缺乏有效抵押物,除少量房屋土地以外,大部分为专用机器设备、鸡舍、猪舍和牛羊等,这些抵押品价值不易评估,流动性差,限制了金融机构自身主动进行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积极性。二是贫困地区县域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缺位,片区内现有融资性担保机构82家,主要是针对小额创业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专门针对农村市场和农业产品的担保机构几乎没有,县域担保难问题仍比较突出。

金融支持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一)继续加大优惠力度,增加金融有效供给

一是对片区内金融机构考核达标后实行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政策,释放从事扶贫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二是及时落实定向费用补贴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正向激励政策,提升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缓解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融资难问题,提高其支持县域经济的能力。

(二)以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为两翼,增强贫困地区资金吸附能力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的关键在于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应鼓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业务、政策优势,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拓展“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带动片区经济发展;以支持贫困地区移民搬迁为重点,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贫困地区增加信贷投入创造条件

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建立农房、林地、农地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促进农村各类产权可流转、可抵押、可入股,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的资本化、市场化,切实解决县域担保难问题。二是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县域、乡村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建立乡村、企业、农户信用惩罚机制,将恶意逃废债务的单位和个人列入黑名单。从而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为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四)加强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有效对接配合,建立健全扶贫长效机制

鼓励组建以地方财政出资为主的农村贷款担保机构或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弥补弱势群体贷款担保不足,减轻贷款主体的成本负担;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范围,降低保险费率,开发覆盖整个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保险产品。

(五)建立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贴息贷款制度

一是建立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生产周期等相关因素动态调节的扶贫贴息贷款制度,加大对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及清收具体经办人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力度,扩大覆盖面。二是实现扶贫贷款由生产领域的扶贫向“扶智”领域转变。由于技术培训等“扶智”领域没有直接的现金流,按照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一般性商业贷款很难涉及,扶贫贷款用途应延伸到餐饮、机械驾驶、维修等农户急需的致富技能培训领域,延长贷款期限,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更好地帮助贫困农户彻底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