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中华鲟繁殖不足100尾 科学家沿江寻新“产房”

20.11.2015  09:20

  有“长江活化石”之称的野生中华鲟,已连续两年未在葛洲坝下游的天然产卵场自然繁殖。是它们有了新“产房”?还是面临“无后之殇”?一场针对中华鲟产卵场的大型科考,本月在湖北宜昌至安徽安庆长江江段启动。

  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之后,时隔30年又一次针对中华鲟产卵场的大型科考行动,由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组织,承办方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以及湖北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单位。今起,本报记者将跟随近200名科考队员组成的科考队,探访考察现场,跟踪报道寻觅中华鲟新“产房”的过程。

  农业部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10000余尾下降至目前的不足100尾。1981年葛洲坝水利工程截流,阻断了其洄游通道,原有的10余处产卵场都无法利用,目前的天然产卵场仅限于葛洲坝下游江段1处。然而可惜的是,2013和2014年连续两年,在葛洲坝产卵场内均未再发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

  今年上半年,在上海的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家监测到野生中华鲟幼鱼,估计中华鲟很有可能已找到新的产卵场。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