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 产业与扶贫同频共振   

08.06.2016  11:04


  初夏,一场清雨过后,走进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满眼尽是草木葱茏,青翠欲滴,焕发出崭新的颜色。田地里,桑农正忙着采桑养蚕。 站在村头往下看,只见一幢幢崭新的平顶水泥房掩映在绿树之中,偶见几栋两层小洋楼,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富足……

  郧西位于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板块。全县耕地总面积约70万亩,占11.4%,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何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

  近年来,郧西查找“贫根”,因地制宜,引导农户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扶贫发展思路,出台了精准扶贫产业扶持政策,发展蔬菜、核桃、烟叶、蚕桑、野葡萄等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产业基地50余万亩,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郧西马头山羊年出栏量达到28万只以上,“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21个,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家庭农场100家,培养5000多名致富带头人,带动着10万贫困户创业致富。

    郧西已探索出一条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比较效益优势,培育发展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特色产业促增收。安家乡长岗岭村是较早发展桑蚕产业的村庄之一,6月2日大清早,村民毛德均就来到蚕房里喂蚕。今年他借助湖北省科技厅“对口”帮扶机遇,在郧西成立了首家桑蚕修建废枝再利用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合作社。

  “政府已扶持村里建桑蚕基地800亩,省科技厅提供了150万元的扶贫资金,通过桑枝栽培技术,修剪下的桑枝条,经粉碎、装袋、制种一系列工艺流程,进行大棚栽培,就会生长出桑蚕菌。” 毛德均介绍。

  贫困户每提供100斤桑树枝,就可以换购十袋已经点菌了的菌袋。只要进行适当的看管,几个月之后,食用菌就会生长出来。

  毛德均说:“我们第一期总共是60000袋,成活率达到99.9%。一袋菌袋大概可以长出5斤食用菌,一般的贫困户一年可以养殖1500到2000袋,按照市场价估算,每户一年增收都在两万元以上,合作社里的86户贫困户当年就可脱贫。

  郧西是典型的“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如何展开扶贫工作,县委、县政府曾进行多次深入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扶贫开发的重点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培育和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不仅要支持产业大户,还要发挥他们的带头和带动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十堰市副市长、郧西县委书记刘学华表示,产业扶贫是脱贫增收的根本,是扶贫济困的抓手,我们已建立了2亿元的产业扶持基金用于产业扶贫,最终目的是要让建档立卡的这部分弱势群体在精准扶贫中真正得到实惠。”

    保护与发展同行。6月3日一早,天刚刚放晴,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村支书记魏登殿和村民小组长魏尧林开始了他每天一次的例行护林。 坎子山村是郧西最边远、最高寒的贫困村,与陕西交界,平均海拔1500多米,属喀斯特地貌,有万亩石林自然奇观。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坎子山村从发展特色旅游,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村民经济等方面入手,在荒山上栽植华山松600多亩,播种橡子1000亩,栽植核桃600亩,村庄绿化100亩,道路绿化10公里,华山松容器育苗5万袋。

  “靠山吃山,更要护山育山。一亩地能种50多棵华山松,一棵松树每年能收3.5公斤松子,一公斤20块钱,一年一亩可收入3500元。这比种土豆、包菜划算多了。” 魏登殿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很期待10年后,村子的百姓都能靠华山松挣钱,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就是郧西发展最大的本钱。农民在山坡上种树,树下搞养殖和种植。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郧西县县长张涛介绍。

    生态环境越好,对林下产业越有好处,保护生态已成为郧西农民的自觉行动。郧西计划再用2年时间完成荒山绿化153000余亩,完成绿色村庄建设32个,实施道路沿线造林绿化工程278公里,完成河库岸绿化765亩,鼓励种植大户、各类企业发展优质高效绿色产业。同时在“一江两河”(汉江、天河、金钱河)重点流域和“一区两带”重点发展区域,实施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生活污水集中治理、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环境美化绿化和环保宣传等工程。实现“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村在景中”,达到“寸山必绿、滴水必净、户户必洁、村村必美”的目标。

  在郧西,一条保护与发展的扶贫之路,越来越清晰。郧西县        杨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