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生态移民项目做法与成效

28.01.2016  08:33

  自2009年起,郧西连续7年实施了生态移民项目。现已累计实施1050户2886人,项目辐射全县18个乡镇(场、区)49个行政村。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移民工作,成立了郧西县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审批、督办指导、检查验收、兑现资金等方面的协调管理。县委、县政府于每年5月上、中旬召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生态移民工作,县政府与相关乡镇(场、区)签订了工作责任书,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考核验收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坚持县级领导每月到点督办制、责任单位工作进度月报制、年度工作考核兑现制等有效的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对工作不力、进度迟缓、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予以及时通报,限时整改,确保生态移民工作扎实推进。

  (二)创新工作机制,破解多重难题。为保证生态移民对象符合条件、认定准确,我们在对象认定过程中与林业部门密切配合,规定所有生态移民对象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是退耕还林户并持有林业部门出据的退耕证明;二是优先从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挑选。根据以上条件,由群众代表公开推选产生,并严格按照户申请、村申报、乡审核、县审批程序落实移民对象,有效避免了搬富不迁贫和迁关系户的不合理现象。为保证补助资金足额兑现到移民户,各相关乡镇组成资金兑现专班深入到村,组织生态移民户召开补助资金兑现会,现场发放补助资金,避免了可能出现问题的中间环节,有效破解了“项目到户资金难到户”的问题。

  (三)广泛宣传政策,加大督办力度。为了让群众真正了解生态移民政策,积极参与生态移民工作,我们把政策宣传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通过会议讲解动员、发放宣传资料、网络电视媒体公示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态移民相关政策,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县扶贫、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专门成立督办检查组,在实施生态移民的前、中、后期,从项目规划、对象认定、建房进度、购房质量、政策宣传、档案建设、资金补助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展 “六查六看”督办工作,即:查生态移民对象,看是否符合认定条件,是否与上报名册一致;查操作程序,看是否通过群众评议,对象是否公告公示;查政策入户,看补助政策入户率是否达到100%;查质量进度,看移民住房是否达100平米以上,是否是永久性住房,是否有老户充新户现象,是否于12月底前全部乔迁新居;查档案资料,看是否有工作记录、退耕证明、申报审批等相关资料;查相关配套,看是否能解决生态移民户“八难”问题。县人大督导组、分管领导多次到项目村现场督办检查指导,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制定整改措施,确保了生态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整合部门资金,集中打造亮点。县政府按照“特困特扶、极贫重扶”原则,将生态移民与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和残疾户建房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部分贫困户补助标准,实行差别式扶贫,通过资金的有效聚合,部分生态移民户补助标准提高到45000元,从而解决了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退耕户无力实施搬迁的困难。尤其是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仅2015年,通过加大政策整合力度,采取专项、行业、社会、政府等方面资源相叠加的办法,统筹相关政策资金总量达4600万元,创新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将补助标准由过去的每户8000元逐步提高到2-5万元。目前在六郎乡开展整乡推进,在湖北口回族乡、涧池乡、景阳乡开展集中安置,在夹河镇开展保障性安置一批试点工程初显规模。

  二、取得的成效

  (一)巩固退耕成果,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直接巩固了2400余亩退耕还林成果,能够有效减少干旱、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二)改善人居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退耕还林户的生存发展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住房、水电、交通、就医、子女上学等八难问题,使他们能够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新建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移民小区,有效促进了项目区集镇化发展进程,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三)创新后扶模式,确保脱贫致富。解决了“向哪儿搬、怎么搬”的问题只是迈出了生态移民工作的第一步,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积极探索了五种后扶模式,确保搬迁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脱贫致富。一是产业带动型。在实施集中搬迁的同时,组织龙头企业投资,为搬迁户就近建设产业基地,动员搬迁户以流转土地、参与建管等方式增加收入。安家乡瓦房沟村集中搬迁安置86户,引入武当红公司新建山葡萄基地700亩,每户贫困户每年就近务工创收5000元左右。二是技能致富型。我们把部分搬迁户劳动力,组织起来学习致富技能,进而增收致富。如观音镇天河口村依托湖北汉锦坊手工布艺有限公司,把30多名居家贫困女劳动力组织起来,学习手工织布技术,在家创收增收。三是城镇就业型。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就地城镇化”建设原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挖掘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等有效作法,全面拓宽进入集镇和县城搬迁对象的就业渠道。如我县涧池乡下营村,通过将80余户困难群众集聚在中心村,并鼓励这些群众在中心集镇从事电子产品初加工、餐饮服务、电子商务等二、三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四是美丽乡村型。将生态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搬迁群众居住进行美化、绿化,并配套完善有线电视、宽带、太阳能、沼气等基础设施,尽可能的体现各村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鼓励困难群众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旅游产品加工、销售等,增加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五是生活保障型。我们针对住危房、无房住而又根本无法建房、购房的特困户,采取政府全包的方式建设保障性房屋,无偿提供给他们居住,并将其纳入五保、低保供养,保障其基本生活。如夹河镇响水沟村通过政策补助、成功人士捐赠,在全县率先建设了保障性安置房供32户特困生态移民户入住,并配齐了基本生活用品,确保其衣食无忧。

  三、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打算

  我县生态移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经验不足、宣传不深,配套不够等不足。今后,我们将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劲东风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县级整合机遇,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工作亮点,真真正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让更多退耕群众充分享受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