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引“金融”活水富山乡

17.01.2017  14:04

  资金短缺是制约贫困户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以来,我县坚持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开展“五百行动”,积极探索和发挥金融资本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以政策扶持为支撑,打好“组合拳”,着力构建“政府+金融+企业+社会+市场”多元化投资发展模式,为农民脱贫致富引入了资金活水,实现了“强资本”与“弱群体”的有效对接,使全县精准扶贫驶入“快车道”。

  政府唱“主角” 搭建金融扶贫平台

  金融兴方能百业活。郧西县围绕“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扶贫攻坚目标,实施“政府主导、银行投入、部门参与”的模式,积极搭建金融扶贫平台,畅通金融扶贫渠道,有效增加贫困村、贫困户信贷投入。一是成立金融扶贫风险金管理中心。县政府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分管金融扶贫工作,预算安排2000万元扶贫贷款风险担保金,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按1:10的倍数发放贷款,争取三年时间筹措金融扶贫贷款10亿元支持扶贫攻坚。从财政、扶贫、银行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负责金融扶贫贷款业务受理、调查、审查、放贷管理等工作。二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金融扶贫模式、机制。创新推出“风险金+贴息”保障模式和“市场经营主体+农户”带动模式,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联动协调机制、贷款风险补偿担保机制和金融服务监测考核机制。三是定期会商督办扶贫贷款进度。县人行严格履行管理职责,每月对各承贷银行下达放贷任务,定时通报放贷进度,将通报结果分送县政府、扶贫办、财政局。根据报送情况,县政府先后4次召开金融扶贫工作专题汇报会,分析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推进扶贫贷款工作迅速发展。四是全力优化服务。组织信贷员、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等深入农户、市场主体,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找好扶贫项目,算好增收账,以“接地气”的项目为“支点”,让信贷资金在“安全模式”下发挥帮扶效力;调研、检查督办放贷情况,让贷款用好用活用到产业上,促进扶贫效率精准。

  打通“一公里” 足不出户就能贷款

  “多亏了政府的扶贫好政策,既解决了我的资金难题,又让我多年来想通过发展养牛产业实现脱贫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提起精准扶贫,夹河镇石宝村贫困户吴永兴就有说不完的感慨:“以前,取个钱都还要专门去镇上,往返折腾不说,还得耽搁大半天时间,更别说是贷款了。现在政策太好了,贷款不用跑路,驻村工作队、村干部、银行人员到我家里来一趟,我就能贷上款了。

  吴永兴是2015年脱贫户,家里7口人,2014年申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3万元发展养殖产业,2015年养了7头牛,2头猪,年底实现养殖收入4.6万元,加之在家门口打些零工,当年全家收入6万余元,今年生活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金融扶贫有效解决了像吴永兴这样的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难、利息高的难题,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最大的“短板”是网点覆盖率偏低,金融服务“不对称”。为推动金融服务资源流向农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让农民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我县积极优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在全县84个重点贫困村组建由村书记任站长、银行信贷员任副站长的金融扶贫工作服务站,为扶贫对象提供足不出户的金融政策咨询、资金监管、贷后服务等便捷服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随着金融扶贫的深入推进,全县所有行政村将全面建站,实现村级金融服务全覆盖。

  为促进“应贷尽贷”,我县对年龄在60岁以下有发展产业愿望,具备发展产业条件,且具有一定诚信度的贫困户均可获得至少3万元以上的产业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实行政府担保,贷款贫困户无担保、无抵押。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最多不超过30%,切实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贷不起、不敢贷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店子镇天宝山村村民储著林因残致贫,得知这样的好政策,今年6月提出贷款申请,利用贴息贷款的5万元,与其他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注册成立了农丰菌业专业合作社,从事袋装香菇加工,年生产香菇预计可达8万袋,年经营5个月收入近万元,吸纳20名妇女就地就近务工增收致富。 

  开辟“绿色通道” 让大户“绑定”贫困户

  对不会“算计”的农民如何带动他们发展?我县开辟“绿色通道”,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致富能人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推行“企业+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联产联营模式,以贫困户贷款到企业入股分红、务工等形式,让不会用钱的人把贷款钱交到会用钱的人手中实现脱贫。

  去年9月,我县出台“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依托“能人回归”工程,启动实施“能人联动精准扶贫”计划。对扶贫帮带作用大的市场主体,畅通融资渠道,使其更好地扩大产业经营规模,发挥领引带动作用,让贫困户参与其中受益。全县先后为206家市场经营主体和致富能人协调投放贷款1.5亿余元,为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郧西县百栖园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以来,为1200户贫困户担保贷款6000万元,并全部入股到该社,种植中药材金钗石斛2万平方米,项目见效后每年可给每户贫困户分红4000元,仅此一项年为贫困户增收480万元,同时优先吸纳参股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务工,按市场价支付工资。对带动5户以上的贫困户当年人均增收2000元的市场主体,按3%标准落实贴息政策,从而促进市场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同时,面对突发问题,迅速制定方案,落实帮扶措施,支持市场主体渡过难关。面对今年历史罕见的严重旱情,县政府及时拿出86万元抗旱资金,对20余家扶贫帮扶效率显著的市场主体给予扶持,解了“燃眉”之急。

  据统计,截止11月底,全县共投放金融扶贫贷款2亿余元,其中贫困户贷款近5000万元、具有扶贫带动作用的市场经营主体贷款1.5亿余元,覆盖5000余贫困户,财政贴息70万元。全县新培植市场主体161个,发展产业示范基地159个,带动4000余贫困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