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着力五个精准 推进整体脱贫

19.11.2015  10:14
 

    

  2014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纪委的悉心指导下,我县乘借政策之机、帮扶之力,会同省纪委工作队以大畈镇板桥村为试验田,探索了“资源共享”、“群体帮扶”、“产业带动”三种精准扶贫模式,并在全县推广,正式吹响了精准扶贫决战决胜的号角。今年,我县推进精准扶贫的三种模式,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李鸿忠书记、省委常委省纪委侯长安书记作了专门批示。一年多的精准扶贫工作实践,我们突出“五个重点”,做到了“五个精准”。

  一、突出挂图作战,做到目标精准。一是精准对象。按照小组评议、村委会审核、初次公示、党员群众代表复议、村登记汇总、乡镇审核、二次公示、县级复审、公示公告等程序,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再次审核认定,共识别认定贫困人口7.3万人,识别重点贫困村47个。二是精准目标。县委、县政府按照“精准扶贫、三年决战”的总体要求,明确2017年底全面实现整体脱贫,提前两年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减贫目标。计划2015年减贫2.2万人,2016年减贫2.5万人,2017年减贫2.6万人,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贫困人口实现“一有(有稳定收入来源),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四保障(教育、住房、医疗、养老有保障)”。三是挂图作战。县乡(镇)村分别制定了精准扶贫作战图,做到对象上墙、内容上墙、目标上墙、措施上墙,阳光操作,挂图作战,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二、突出产业扶贫,做到措施精准。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化精准扶贫政策与产业对接,支持群众发展油茶、小龙虾、香菇、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带动力强的致富产业,加快群众脱贫。一是设立产业扶贫基金支持。整合财政、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6700万元,设立产业扶贫基金,专门用于支持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目前,已拔付各乡镇产业扶贫资金1240余万元,其中每个乡镇100万元、九管局和林业带村各20万元。各乡镇为了让产业扶贫基金发挥最大效益,采取不同形式帮助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比如大畈镇采取“产业扶贫基金支持贫困户挂靠经营帮扶脱贫”形式,将10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按照每户1万元的标准,定向支持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户挂靠种养专业合作社、大户发展生产,订立书面合同,确保每户特困户挂靠经营年分红2000元以上。二是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按照“政府风险补偿、银行杠杆撬动、贷款单笔控制”的思路,开发扶贫贷,每年整合10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补偿金,1:10放大,连续三年撬动银行信贷资金3亿元,实行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还开发助农贷、助商贷、助旅贷、电商贷等一批信贷产品,支持群众发展种养业、商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电商等致富产业。三是出台激励政策支持。研究出台楠竹、油茶、香菇、小龙虾、农村电商、农家乐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采取以奖代补、部门帮扶、技术培训等激励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创业人士发展特色产业,鼓励贫困户参与产业经营实现增收脱贫。

  三、突出思路创新,做到路径精准。始终把整体脱贫、共同富裕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探索引领贫困户、特困户加快脱贫的新路径。一是探索了“资源共享”模式。按照省委常委、省纪委侯长安书记提出“产业发展要照顾大多数”的指示要求,我们以大畈镇板桥村为试验田,探索了土地二次流转促进共同富裕的“资源共享”扶贫模式。即:采取“先将部分承包户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委会,村委会再按照一定的标准流转到全村每一个村民”二次流转方式,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基地,整合低丘岗地改造、产业发展、扶贫移民等政策项目资金,与基地对接,村民以土地资源和政策项目资金入股参与公司分红,让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民,全体村民实现共享政策、共享资源。在“二次流转”过程中,我们发挥市场之手作用,通过招商引进龙头企业,解决了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发挥政府之手撬动作用,通过政策资源与基地对接,使全体村民共同享受扶持政策,解决了土地流转难和农民持久增收难问题,享受政策的群众更多,带动致富的面更广,市场带动作用更明显。自这种模式推行以来,全县新开发特色板块基地9.5万亩、达到84万亩。建成万亩油茶基地2个(大畈板桥、燕厦马桥)、千亩油茶基地12个、5000亩茶叶示范基地1个和一批千亩楠竹、杉木速丰林、香榧等连片示范基地。特别是利用冷浸田、抛荒田发展小龙虾养殖,去年新建小龙虾基地1.45万亩,平均亩产达300斤,总产435万斤,总产值达8700万元,纯利达5000多万元。加上龙虾发展带动餐饮、物流业的产值,小龙虾已成为继楠竹、油茶之后又一带动群众增收的亿元产业。今年,我们秋冬农业开发又新发展小龙虾基地近万亩。二是探索了“村社双带”模式。在市委李建明书记的建议下,我们多次组织到随州学习考察后,利用荒山岗地和房前屋后闲置地发展香菇种植,有效解决一些村缺少土地资源情况下产业发展问题,一些农村留守老年劳动力生产就业问题,一些贫困户产业脱贫问题。今年,在通羊镇高坑村试点示范,探索了村建社管带贫困户的“村社双带”扶贫模式。即:村集体负责争取上级相关部门项目资金投入,建好香菇棚,交贫困户经营,一户贫困户2个香菇棚;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香菇菌种引进、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产品销售;贫困户通过“扶贫贷”取得香菇种植流动资金,购置接种香菇筒,在合作社的技术帮助下种植香菇。解决了贫困户种植香菇前期基础建设投入难、流动资金筹措难和技术管理难等问题。我们算了一笔账,种植香菇每亩可建5个香菇标准棚,每个标准棚可放1000筒香菇,每筒可获利10元,每亩可获利5万元左右。一户贫困户2个香菇棚2000筒香菇,一年可收益2万元左右。三是探索了“四方联动”模式。上仇村以前是位于闯王镇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的一个贫困村,全村168户、456人,仅有19亩耕地,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温饱难等问题突出。2009年,我们在大路乡征地100亩,统一规划,对上仇村实行整体易地移民搬迁,建成了村庄环境整洁、户户楼房林立、公共设施齐全的上仇生态移民新村。群众“安居”了,但要“乐业”才能住得稳,考虑到村民搬迁后远离原居住地,缺少发展产业的土地,而发展棚架式种植香菇占地面积不大,利用山坡岗地和房前屋后闲置地就能种植,可有效解决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群众“乐业”的问题。今年,我们在上仇村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大户带贫困户的“四方联动”扶贫模式,引导群众种值香菇,实现脱贫致富。即:引进“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龙头带动,成立“通山县上仇富民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推动,实行大户带贫困户联动,采取菇棚搭建、菌筒采购、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四统一”,种值管理、利润分成“两分户”的方式,发展香菇产业,目前,这种模式群众支持、推动很快。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广板桥村“资源共享”、高坑村“村社双带”、上仇村“四方联动”等产业扶贫新模式,做大做强油茶、小龙虾、香菇、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带动力强的扶贫产业,2015至2017年,计划新发展油茶种植基地5万亩、小龙虾养殖基地5万亩、香菇袋料种植2000万袋,力争带动3万户农村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实现增收致富;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带动农家乐发展,力争乡村旅游新增创业就业岗位1万个;推进农村电商试点,力争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网点100个,全县网商总量达到1000家、电子商务创业就业人员达到1万人。

  四、突出群体帮扶,做到发力精准。坚持找最穷的人先扶、最困难的人先帮,每年从全县贫困户选择一批最困难特困户实行群体帮扶,整合全县扶贫、财政、民政、住建、教育、卫计等部门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投入,解决特困户住房难、治病难、子女上学难、生活保障难、生产发展难等问题;特别是对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的特困户,实行“三免费、一保障、一卡通服务”,即县内住院救治免费、子女上学免费、建房免费、保障基本生活。今年,全县选择最困难的1000户、2683人实行重点帮扶,目前,精准扶贫一卡通全部发放到位,其中需建房帮扶的770户,已建成、在建的749户、置换房屋的21户;需帮扶子女上学的466人,已落实“两免一补一助”(免除学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和社会资助);需帮扶家庭成员治病的327户,实现了县内住院治疗“零负担”。在教育扶贫上,我们还作了特困学生集中免费教育的探索尝试,2015年秋,将义务教育阶段104名特困学生集中到育才寄宿制学校就读,实行学费、生活费、医疗保险费、学习生活用品费、来回车费等费用全免,效果很好。

  五、突出责任落实,做到保障精准。一是实行结对帮扶。建立“县领导联乡带村、部门驻村、干部包户”的结对帮扶机制,落实帮扶责任,每个乡镇有1名县领导牵头,每个重点贫困村实行1名县领导挂点、1个县直部门负责,选派第一支部书记驻村帮扶,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对苏区、老区、灾后恢复重建村应派尽派,对其他类型村可根据实际选派,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名干部结对帮扶,实现帮扶全覆盖。二是强化督办考核。与各乡镇签订减贫脱贫责任状,把精准扶贫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对精准扶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出台《通山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扶贫实绩考核办法》,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考核督办专班,负责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验收。三是注重整体联动。建立防止返贫机制,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凝聚各方力量,围绕村级抓落实,精准发力到村到户到人,形成扶贫攻坚强大合力。

  (通山县扶贫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