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逐梦千里——记“最美母亲”鲍金枝

22.07.2014  14:40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无障碍的生活,但他们依然坚强的奋斗、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伟大,书写着异于常人的奋斗精神。在大冶市灵乡镇罗桥村就住着这样一位用生命追逐文学梦想的乡土作家---鲍金枝。 说起鲍金枝,很多大冶人都不陌生,18年来,她和她的丈夫贺平华用真情谱写着一首唱不完的恋歌。这一对残疾夫妻用深深的爱慰藉着彼此的心灵,用不屈的脊梁撑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们曾经获得黄石市十佳恩爱夫妻、大冶市十大自强模范。 一篇文章撮合一段姻缘

鲍金枝,1968年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不通公路、终年云雾缭绕的苗族山寨里。这里群山起伏,地广人稀,全州约40余万人,其中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3%。

出生不久,厄运就接二连三地向鲍金枝袭来。2岁时,鲍金枝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尤其是一只腿严重瘫痪,从此基本上瘫坐在家中,无法正常行动。没上过一天学的她跟着在山里当乡村教师的姐姐,学习读书写字。此后,鲍金枝很快迷上了写作,开始写作投稿,在《章回小说》、《贵阳晚报》、《传奇故事》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中、短篇小说。

21岁那年,父亲把她许配给一个40多岁的痴呆男人,她以自杀相争,最终换得了自由。1991年3月,鲍金枝的一篇文章《一个残疾人的呼声》在杂志《家庭医生》上发表,这篇文章讲述了她自己的经历和渴望爱情的呼声。文章感动了很多人,全国读者的信像雪片飘来,许多人向她表达了敬佩之情,也正是这篇文章牵引着鲍金枝和她的丈夫贺平华相识相知相恋。

贺平华,大冶市灵乡镇罗桥村人,1988年在一家私人建筑单位受伤致残,因身体残疾,特别喜欢看医学方面的书籍,一次,他偶然在《家庭医学》上看到鲍金枝写的《一个残疾女青年的呼声》,对她的不幸遭遇和自强不屈的精神,非常同情和佩服。当晚,他挑灯疾书,给鲍金芝写了一封深情洋溢的书信,鼓励她勇敢活下去,对生活要有信心。

这封饱含激情、来自千里之外的湖北黄石农村的信件震撼了鲍金枝的心灵。此后,远隔千里、不同的民族的两个人,开始通过鸿雁传情,感情日益升华。半年多的书信交往,尽管两人彼此相隔千里,又属于不同的民族,但同样在苦难自强的共鸣让深深地相爱了,并且定下了终身。 1991年12月,贺平华只身一人,怀揣600元钱,千里迢迢从大冶赶往贵州,终于见到了倾心已久的准新娘——鲍金枝。那时鲍金枝还是依靠轮椅行动,贺平华便做了一个壮举,硬是咬着牙,坚持将鲍金枝背回了大冶灵乡的家中。 在丈夫的背上追逐文学梦想

结婚初期,夫妻两人生活在贺平华租的一个报废水塔里。为了让妻子能继续读书写作,贺平华自己当电工师傅,捣弄着电线,在水塔四周墙壁上装上了壁灯,并利用仅剩的工伤赔款开了家小卖部维持两人生活,这个淳朴的男人,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支持着鲍金枝的文学梦。 1992年10月,鲍金枝不顾身体的种种负担,平安的产下了儿子贺康,小生命的降生花光了夫妻俩所有的积蓄,但儿子的出生也给夫妻俩贫寒的生活增添了光彩和乐趣。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度过了9个月的幸福时光,不幸再次降临,儿子贺康经检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法鲁氏四联症。    接过医生的诊断书,犹如晴天霹雳,看着怀里日渐消瘦、嘴唇慢慢变紫的心肝宝贝,鲍金枝的内心无比痛苦和煎熬......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求生之路怎么走?是消沉还是可怜巴巴地去乞求别人的施舍?一个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坚强的鲍金枝咬紧牙关,和丈夫商量:节衣缩食,将生活标准降到最低,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灵乡镇政府知道鲍金枝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后,对他们伸出了援手。考虑到贺平华、鲍金芝住在水塔里,生活极不方便,1995年,乡亲们和政府捐款七千元,帮助他们在水塔边建起了一座70平方米的平房,房子一下子就大了起来。2007年政府又捐款一万多元,帮助他们在简陋的平房旁边又盖起了一栋近百平方米的楼房。此外,大冶市政府、大冶市残联、灵乡镇的领导也多次前往看望贺平华、鲍金芝夫妇,给他们送了不少慰问物资和困难补助金;给他们一家三口办了低保,每年全家可以拿到2000多元;为他们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他们的看病难。同事还为儿子贺康办理了每年700元钱的助学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人的孩子贺康终于等来了治疗的机会。2002年,他在武汉协和医院做了心胸根治手术。看着康复后乖巧懂事的儿子,鲍金枝由衷的感到欣慰.“我儿子现在大冶二中高三读文科,读书很上进,平时又听话又节俭。”鲍金枝自豪的说。 “鲍金枝,不仅是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代表,她的生活变迁也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的变化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不仅要丰富完善这个自强模范,同时要帮助她实现回家探亲的愿望。”中残联副理事长程凯、省残联党组书记曾玉兰来大冶调研时,对她的传奇经历和先进事迹颇感兴趣。

从昔日窄小的水塔到一间平房,再到如今漂亮的小洋楼,不管生活有多么艰辛,鲍金枝从来没有放弃过她的文学梦,为了克服手稿过于潦草的困难,她还在大冶市残联的帮助下学习了电脑。鲍金枝说,通过网络,可以认识更多的作家,与他们进行交流。 2009年8月21日,在中残联、湖北大冶市残联、贵州黔东南州残联及多家媒体的帮助下,这对感动了贵州家乡人,也感动了湖北市民的残疾夫妻,如愿回到天柱白市镇白岭村鲍金枝老家探亲。27日,圆梦后的鲍金枝辗转至贵阳,乘飞机返回湖北。夫妻俩在临行时对帮助和关注他们的好心人表示感谢。

鲍金枝说,这些年来一家三口得到政府和好心人的许多帮助,但生活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努力,不能全部依靠别人。“凭着自强不息、毫不畏惧困难的精神,我们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阳光。” 是的,梦有千种万种,色彩斑斓,它被追逐着也被耻笑着。身体的缺陷从来打不倒有梦想的人,追梦途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但穿过迷雾,就会眼见阳光。鲍金枝是这追梦大军中的一员,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梦想,不知不觉中却绽放了最美的花朵,激励着更多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