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区贫困村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巨变

26.06.2014  12:08

     

        ——记崇阳县石城镇宝林村

  “哟……大山的子孙哟……,爱太阳喽,太阳那个爱着哟,山里的人哟……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九连环”,88岁的老人应先晃说,年轻时站在山头吆喝山歌,歌里连着他的梦和盼。

  5月20日,记者驱车60公里,沿着新修公路,一路辗转,来到崇阳县石城镇最偏远山村——宝林村,在路尽头看到现代化的“群居楼”。

          现在,村级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应先晃住进了群居楼,村里的林地也流转开发为楠竹基地,村集体经济勃然兴起。

  一个全省有名的插花贫困小山村,以前的红色革命老区,如今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十八弯,一路通达南北

  看着直通村子脚下的水泥路,应先晃面露微笑。受地形限制,他大半辈子在山坳里生活,从未真正走出村子。作为老村支书,他目睹着村子的变化。

  宝林村地处崇阳县与赤壁市交界处,山那头是赤壁市羊楼洞村。“以往是曲曲弯弯的山路,既小且窄,村子周围还是山,不像现在有房子,根本走不出去。”应先晃说。

  宝林村村民靠山吃山,主要依靠砍伐楠竹赚钱。村民们卖竹子,“一扛一公里多路,才能到宽阔的地方,卸下来装车运出去。

  在老人应先晃的记忆里,几十年来村民运输都是肩扛马驮,不像“现在货车一下子就拖出去了”。村子发生的变化并不太久——

  2013年,崇阳县委县政府确定宝林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让村级公路通往村子成为完善基础设施的起点。

  为此,石城镇政府多次邀请县扶贫办、交通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该组道路硬化问题,最后与五组村民达成一致意见,由村民集资一部分,扶贫办等单位项目资助35万,向外出成功人士筹资15万元,一条长达3.5公里的水泥路,呈南北方向,径直从山外铺往村子。

  该镇镇长刘任远要求:要确保路的质量能承担起一代人的重量,让它成为村民的“连心路”,成为村民南北纵横的“致富路”!

  “我们这一代是在山路十八弯里成长的,我们后代出山的路就平坦了”,应先晃和村民们说。

   

  排对排,一楼承接希望

  半年前,叶神关和村民们住在土砖瓦房里,“有些瘆的慌”,很多土砖瓦房墙梁腐烂,不耐受力,村民住得担惊受怕。

  曾经,44岁的叶神关最大的愿望是,能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楼房,让自己的妻子和父母能住得舒服、住得安心。

  如今,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排对排。“感谢政府帮我们拿主意,我们才合伙建起了这栋居民楼!”叶神关指着“群居楼”说。

  “群居楼”,每一户排排相对,对称分布。上下四层,每层四户,上下可住16户。第一层400个平米,高楼中间预留有公共空间,可供村民集体办事等公共活动。站在楼顶,村子美景直入眼帘,四周花朵盛开。

  村主任邹文富介绍,该村五组(又名奔马坡)17户人家,从解放以来,有12户人家居住在明清时代建造的全木结构房里。像应先晃一样,至今许多老人尚未出门。此前,只有4户村民建起了平顶房。

  2011年6月10日,一场特大洪水席卷村子,地势低的3户人家房屋轰然倒塌,其余12户人家也成为了危房,随时有倒塌的可能。随即,镇领导丁元华对该组进行实地考察,明确要求将村子12户人家纳入危房改造。为了让村民同意该方案,他夜宿奔马坡,与村民促膝长谈,沟通拆旧建新方案,由镇、村协调争取资金帮助村民进行危房改造。

  村子平地少,以山地为主。“把大伙儿整合到一块建房,对于村民来说既可以集中供应水电,又可节约建房成本,对于政府来说,这种集中建楼与以往‘一户一宅’建房相比,还节约土地2000平米左右。这种‘群居楼’为我们开创了新农村建设节约土地的新模式。”该镇党委书记丁元华说,

  “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城里人一样的楼房,这样的生活才更有希望。”村民们说,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大家都姓叶,一起相处热闹融洽。

   

  守与变,一村走向市场

  在宝林村五组老树源山头上,郁郁葱葱的竹子布满山上,从山顶蔓延到山腰。叶神关指着山上的竹子憧憬着“黄金未来”。

  年初,叶神关和“群居楼”里其他11位村民,通过流转承包村子里的198亩林地,建成楠竹基地。

  “村子山地资源丰富,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还要利用好。”叶神关说,以前山路十八弯,车子无法到达村里,村民都过着“自然的生活”。一般情况下,以卖竹子为生。农闲时节,村民出去打工赚点外快,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在叶神关心里,储藏着一个“老板梦”。“以前,我就想有个自己的房子。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走出去,把山外的企业引到村子来,和村民们一起致富。

  靠山吃饭,还要靠市场吃饭。该镇在做好基础设施配套的同时,积极为村子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帮助村民分析竹子市场行情与价格走势。

  “此前,大都是外地企业来村子收竹子,在价格定位上没有发言权,由收货方说了算,村民很被动。现在,我们要走出去。把我们的资源优势给推出去,一方面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与市场沟通,开拓属于我们宝林村人自己的市场,从而达到改善市场供求双方地位,增加我们的发言权的目的。”该镇镇长刘任远说。

  如今,村民利用楠竹抚育专项补贴作为本金,更多地利用市场推销楠竹。叶神关等12户村民创办的“楠竹抚育基地”,下一步准备发展竹产品深加工,直接将成品销往村外,增加竹产业附加值。

  “剔除掉很多中间环节,我们的竹产品直接销往一线商户,价格虽然差不多,但是我们赚的会更多。”像叶神关一样,村子里的村民开始依托本地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楠竹基地,走上致富路。

  让叶神关感叹的是,曾经的红色革命老区,今天却开始走在通往市场化的路上,大步向前。村子出打工的年轻人,逐渐开始回巢,在村里办起竹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