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贫困人口数据审计整改工作见成效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准”和“实”的要求,各地把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审计整改工作,作为建档立卡“一号工程”的“第一战役”,在2014年摸底奠基,2015年清洗完善的基础上,动员近20万名基层干部和驻村干部,以洪荒之力,加班加点,“5+2”,“白+黑”,连续作战,识真贫、真识贫,进一步核准、核实库内数据质量,甄别、确认疑似对象,补录因灾、因病、因学致贫返贫人口及其他遗漏对象,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大审计、大整改、大核查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显著成效。截止目前,我省建档立卡库内数据显示,97个县(市、区)2014年脱贫数由75.4万人降至69.5万人,2015年脱贫数由142.4万人降至127.7万人,2016年存量数由343.3万人增至381.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数由85万人增至91万人,贫困人口总数为579万人,与我省军令状数据高度吻合,精准识别审计发现的“硬伤户”信息基本清除,精准扶贫“第一颗纽扣”扣得更紧更牢。
一、创新方式方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大数据支撑
(一)扣牢第一颗“纽扣”,打好精准识别“回头看”“当头炮”。贵州会议和全省扶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后,我省上下积极响应,各级党政领导拿着“数据”,密集奔赴贫困乡村,开展大走访、大核查、大督查。我们于2015年10月中旬至2016年2月在全国先期开展“回头看”。据省审计厅核查表明,“回头看”成效明显,截止2016年3月,全省库内疑似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占比降至9.22%,精准率达到93.65%,从“基本精准”到“比较精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开全国之先河,自加压力先行先试精准识别大审计、大整改。精准扶贫,准中求准,精益求精。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我省审计厅于今年上半年,对全省94个县(市、区)精准识别的准确性和脱贫成效的真实性进行了全覆盖审计,发现库内52万贫困人口身份存疑。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全省各地以整改方案为铁律,不打折扣、不讲条件,历时两个月,坚决落实审计问题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6年10月,剔除识别不准的“硬伤户”贫困人口33.5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7%,保留疑似贫困人口38.4万人,占6.6%,新识别补录贫困人口36.6万人,占6.3%,精准识别准确率达98%以上,扶贫对象从“比较精准”到“更加精准”。省审计厅非常关注我们的审计整改进度及成效,为此在门户网站上连续多次通报信息,并上报国家审计署,充分肯定我省审计整改措施及成效。国务院扶贫办也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10月19日-20日在我省举办高规格的全国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数据采集工作部署会议和培训班。
(三)回应群众期盼,强力推进审计整改“回头看”“大核查”。全省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590万贫困人口信息,可谓海量数据。要想短时间内全部搞准,毕其功于一役,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建档立卡“回头看”成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今年7月20日,习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特别指出,“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既不要漏掉真正的贫困人口,也不能把非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在我省报送的《通过甘肃贫困母亲杀4子事件透析农村社会关系对贫困识别的负面影响》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水平,多方面考虑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为此,湖北省委常委会决定在全省开展“回头看”“大核查”,对前期整改成果进行全面核查,巩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成果,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督促政策落地生根和“十大行动”、“十项工程”取得实效,确保精准扶贫政策真正惠及贫困人口。
二、多措并举改革,确保审计整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一)出好一张答卷,合理制定“路线图”。细节决定成败。针对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等问题,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切实转变理念,坚持历史、客观、辩证地看待审计结果,凡是审计发现不利于精准识别的体制机制问题和障碍,深入分析原因,逐条认真研究,着力出好精准识别统一试卷,精心制定全套审计整改方案及《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办法》、《失准贫困人口处理办法》、《贫困人口识别负面清单》等规定,对全省新一轮建档立卡进行了总体部署,确定精准识别统一标尺,吹响了我省精准识别改革创新的号角!认真研究处理好“稳定规模和实事求是、动态调整和固化数据、严格标准和综合衡量、民主评议和干部查访”等几个矛盾问题,特别是制定的负面清单“硬九条”,更是增强了精准识别的操作性和刚性约束力。
(二)全省“一盘棋”,一把标尺量到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是对各级组织的一次大考。我省审计整改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保持战略定力、加强组织领导的结果。我省按照“省负总责、市州主导、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严格实行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制,按照程序步骤和时间节点统筹,全省上下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同完成,尤其充分调动发挥17个市州主导的力量,专门召开全省市州扶贫办主任会议,培训“一把手”,加强检查督办,严守数据质量关,不动摇、不折腾,集中精力打造“一号工程”,系统里的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的心血和汗水!
(三)“一竿子”插到底,打好整改“组合拳”。为规范有序和防止信息传递走样,8月份省扶贫办在全省分5大片举办全省审计整改培训班,同一授课教师负责教学及操作,对市、县、乡、村近600人进行了集中培训,统一思想,讲解方案,提出要求,提高实战能力,确保整体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握指成拳,均在“第一时间”完成相关培训,武装了骨干,充实了队伍。同时,为做牢做实建档立卡精准过程档案管理模式,9月份省扶贫办、省档案局在全国率先联合出台《关于做好全省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意见》政策文件,并在“全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召开全省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现场培训会议,要求建立精准扶贫档案台账,全程记录脱贫攻坚点滴动态。
(四)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厘清数据管理责任。为有效遏制数据管理混乱局面,解决各级职责不清、管理不明的问题,8月份我省出台《关于加强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数据管理的意见》(鄂扶组发〔2016〕11号),明确提出数据管理要坚持“五原则”,即坚持“县级主体、精准识别、核准存量、操作规范、数据共享”,划定各级管理权限,层层压实各级管理责任,杜绝各地违规识别、监管缺位、数据造假的制度空间。同时,将采集年度数据、动态调整对象、清洗核查数据、建立纸质台账列为数据管理的工作重点,并要求在数据运用上分级开展大数据分析、运用数据指导政策落实,在加强监管上定期开展比对、检查,密切部门协同配合、周密落实保障措施、严肃考核监督问责,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五)实行奖惩兑现,发挥正向激励导向作用。为加大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调动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与通报成效挂钩。省扶贫办组成3个督查小组,通过随机抽查、现场核对、电话及QQ群督办等形式,核查各地整改到位率和整改成效。9月21日,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开印发审计整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对81个县、市、区提出表扬,对16个进度滞后的县、市、区点名批评,并直接寄达市州主要负责人,要求限期整改到位。二是与考核结果挂钩。为保证进度和质量,省扶贫办党组“动真碰硬”,将建档立卡数据管理工作与各项考核结果挂钩,对个别不能如期完成任务或数据质量差的市州,2015年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目标责任制考核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均不得评为优秀或合格等次。这条“硬”规定的出台,对推动整改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与资金分配挂钩。为确保资金分配公正、公平、公开与绩效并重原则,我省今后分配中央及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的基数,按库内贫困人口实录数、贫困村个数、贫困县所占权重依次为60%、20%、20%,杜绝“数据造假、数据脱贫”空间。同时,对库内贫困人口数与规模控制数差异率较大、数据质量不高的县市,我们还将相应扣减扣回扶贫资金。
目前,通过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这个难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更加精准”的阶段性成效,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永远在路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进一步在“准”和“实”上下功夫,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