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鄂线界桩更换实地埋设工作正式启动

31.08.2015  11:34

  

  8月11日上午,在豫鄂两省省、市、县、乡四级边界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位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与河南省罗山县定远乡之间的豫鄂行政区域界线7号界桩更换工作圆满完成。新界桩经过了全新改进,标志着豫鄂线界桩更换实地埋设工作的正式启动。

  豫鄂行政区域界线界桩更换工作,是豫鄂两省为响应全国勘界管理办公室的号召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两省民政部门都非常重视。2015年4月14日,在湖北省襄阳市召开的豫鄂线第三轮联检第一次联席会议上,两省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豫鄂两省行政区域界线第三轮联合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豫鄂线界桩更换工作与界线联检工作同步进行了布署。会后,两省民政厅界线管理部门的同志在深刻领会民政部《省界界桩更换工作方案》(民办函[2015]101号)精神,确保新界桩规格、大小、材质、形制不变的基础上,从界桩的稳定性、美观性、牢固性考虑,认真对界桩的制作埋设进行了精细化设计。

  一是结构优化稳定性增强。将新界桩改为1+2+1结构,即1个界桩底座、2块底座面石和1块碑体构成,碑体镶嵌于底座面石和底座之中。特别是2块底座面石采用深色坚硬20厘米厚的花岗岩石料凿制拼接,不需要在底座四面与上面用石料贴面工序,这样大幅度提高了底座的强度,弥补了原设计条石贴面易碎、太阳长期照射易脱落的缺陷。

  二是工艺优化设计美观性增强。普通黑体字凿刻到碑体上后,笔划显得过于纤细(图中右边),与界桩端庄稳重的整体形象不太匹配。后经多次试验比较,将字体改成方正大黑简体后(图中左边),笔划更粗,布局比简单将黑体加粗更合理,更显端庄大气。字体刻划深度不小于0.5cm,显得字体遒劲,外观美观、庄严、大气。其次是细化底座与碑体面石制作工序。底座面石用红色20厘米厚的深色坚硬石料凿制成型,侧面、上表面打磨光滑,工艺的优化使整个界桩美观大方、浑然一体。

  三是施工规范牢固性增强。为确保界桩结构牢固,首先是细化底座浇筑步骤。基坑底部应平整、方正,坑底捣固、夯实后再现场浇筑底座。底座的下部可直接浇筑,其上部要使用内框尺寸为120厘米×120厘米×30厘米的模板框住,保持模板外形方正、朝向正确、顶端水平;底座中心用外框尺寸为51厘米×21厘米×10厘米的模板,预留出碑体插入孔径。钢筋应用?8mm标准圆钢纵横各5根捆扎成方格网放在混凝土中部(约30厘米处)。底座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要分层灌入、充分振捣,保证混凝土密实;浇筑后要注意养护,防止日光直接照晒,24小时内必须保持底座表面湿润(可用充分浸湿的稻草覆盖并适时浇水),保证底座凝结坚固。其次是做好界桩安装流程。将碑体吊装入底座,并以大理石胶或水泥粘接牢固。两块面石接合面、面石与混凝土的接合面间应保持粗糙,确保各部分能牢固粘接。安装时,面石接缝、面石与碑体间用大理石胶粘接,保证接缝处平整、光滑。这样规范施工牢固性增强。

  7号界桩是豫鄂线更换的第一颗界桩。期间,两省民政厅界线管理部门的负责同志亲赴界桩制作厂家和界桩点实地,认真对界桩的规格标准进行认定,并全程指导了新界桩的再设计和实地埋设。市、县、乡、村各级人员不畏高温酷暑,积极工作,密切协作,高标准完成了界桩埋设任务,对豫鄂沿线其他地方更换界桩起到了示范作用。两县界线管理部门的同志现场填写了界桩登记表和界桩成果表。

  此界桩的埋设,对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和省级平安边界创建具有重大意义,也必将成为促进两省边界地区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的重要纽带。(厅区划地名处 高建洲 杨宁 龙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