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春节“逆向就业”正当时

02.02.2016  13:02

 

 

(本版漫画 赵春青)

 

临近春节,常年在大城市打拼的务工者开始收拾行囊,踏上返乡之路。与此同时,“用工荒”也如期而至,不少企业贴出“十万火急”、“短期急招”的招聘信息。

连日来,《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家政服务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使用逆向思维,抓住“春节效应”带来的经济机遇,或创业,或留守,或看准“年货经济”市场蓄势待发,他们与返乡大军逆向而行,在春节期间实现了“逆向就业”。

借机创业攒经验

“不是不想家,只是我有自己的春节‘创业计划’。”来自香港的95后刘嘉兴,是广州一所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今年是他第2次留校过年。

原来,一直对创业项目感兴趣的刘嘉兴,曾参加学校成立的虚拟“创业学院”,并找到了4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他们都喜欢“拍东西”,并且具备专业特长。2015年暑假期间,他们筹建了以“摄影摄像”为主营业务的工作室。

由于单反、摄像机等设备太“烧钱”,还在上学的刘嘉兴便想到了“众筹”,他在自己的朋友圈和网络论坛上发帖,众筹资金购买器材,通过为“打赏者”拍主题写真的方式进行回报。

让刘嘉兴没想到的是,他们刚把“众筹协议”发布,便获得身边同学和朋友的“点赞”,不到两天时间就凑够了一台单反相机的费用。为了答谢,从2015年10月开始,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还债”。平时帮同学拍写真时,他们都会把成品“晒”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慢慢地,在熟人的口碑传播下,找他们拍摄的客户越来越多。

刘嘉兴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很多客户跟他联系,想趁春节家庭团圆的机会拍“全家福”,但是很多摄影工作室都放假了,这就给他和团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除了春节接单拍照,刘嘉兴寒假留宿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还在一家互联网公关公司实习,负责公司社交平台的推广和运营。在他看来,实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工作室仅有摄影技术还不够,必须靠传播推广来“积攒一定的客户资源”。

点开刘嘉兴的微信,记者看到其“个性签名”处写着“承接摄影摄像,婚礼跟拍,制图美工,宣传片,广告策划,网站制作”的广告。刘嘉兴坦言:“春节期间,有需求的客户找不到人拍,为我们这种刚起步的工作室提供了很大的创业空间。”

“既团圆,又赚钱”

42岁的邹继平是“58到家”的家政保洁员,老家在辽宁林源。和过往的41年不同,今年将是她在北京度过的第1个春节。

2015年1月,在老家自营一家鲜花店的邹继平,因效益不好无奈将门店关闭。在朋友介绍下,她来到北京做起了“互联网+钟点工”。

在邹继平看来,春节期间很多同事都回老家了,这时留守北京“活儿多、钱也多”。日常保洁中,勤快麻利的邹继平和很多客户维持着“经常性联系”,他们常常通过“自选”指定邹继平服务。邹继平担心自己若是回家过年,会流失一部分老客户。

虽然离过年还有近一周时间,但她已经感受到“春节经济”带给自己工作的变化。

过去,她平均每天工作6~7个小时。近期,客户家庭准备过节,保洁需求量大,“以前打扫需要3个小时的,现在常常要4个小时”。由于人员减少,她现在每天要工作8~9个小时,而这对于“按小时收费”的保洁工作是绝对的“利好”。

在传统家政公司,常常是保洁员在公司等客户,然后“抢”客户,而“互联网+”让邹继平相对自由,有订单下到手机上,她就联系客户、上门服务,没有的话她可以不用到公司“坐班”。

在北京工作的1年间,邹继平经历了从开始怀疑“互联网+”是骗子,到后来“彻底放心”的思想转变,并介绍姐姐来京和自己一起工作。她告诉记者,节前订单越来越多,应接不暇,月收入有6000元左右。如今,她和姐姐租住在朝阳区盘古大观的一个小区里,月租金1800元。

虽然不回家过年,但邹继平并不孤单。她准备把老公和11岁的儿子接到北京过年。这样既不耽误挣钱,又能家庭团圆。2015年夏天,邹继平把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接到北京过暑假,带他去了故宫等名胜“开阔视野”。这次,邹继平早已计划好要带儿子去的地方:清华、北大,“感受名校气质”;科技馆,“在玩儿的过程中学点知识”。

看准“年货经济”

年近六旬的孙立明是一名来自河北省邢台市的农民。今年将是他在北京连续度过的第5个春节。

“实际上,我是专门挑春节这个时间段来京的。”孙立明的儿子在北京工作,他来这里,既为了赚钱,也是为了过年。

孙立明有很强的商业思维,上世纪90年代初,他经营了村子里的第一家小卖部,很快成为村里的“万元户”。“我算是率先实现小康的!”孙立明说。

如今,孙立明的儿子已经成为北京某国企的高级工程师,定居北京。由于工作需要,孙立明的儿子已经连续多年无法回到家乡过年,于是孙立明和老伴5年前便开始每年都来北京陪儿子过年,“只要一家人聚齐了,哪里都是家”。

“我呀,就是一个不安分的老头儿。”孙立明有着强烈的好胜心,不服老的性格让他经常琢磨一些“生财之道”。每年来京孙立明都要批发一些年画、挂历、春联、小灯笼等年货,然后找一个短租摊位,“摊位相对比较好找,春节返乡的人多”。

孙立明告诉记者,闲置的摊位租金相对较低,返乡的务工人员往往抱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给钱就租”的心理,甚至有人提出只要能帮忙打点原来店面的生意,可以不收租金。

一张年画,由批发市场进货,到孙立明售卖,价格升值明显,而他摊位的其他商品的利润也大致一样。在他看来,这是特殊时段带来的特殊效应,“其实顾客也不傻,但是过年图个喜庆,图个吉利,谁都不在乎这几块、十几块钱。”孙立明对顾客心理抓得很准。过去4年,他春节期间在京平均净利润能达到“小1万元”,当务工人员返京潮来临时,他就“撤”了。

“我的原则是,既把年过了,又把钱赚了。”对孙立明而言,春节那几天,正是他经营“年货经济”的“春天”。(  李丹青 杨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