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用“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

02.03.2017  13:06

日前,首届“荆楚工匠”颁奖典礼在汉举行,20名“荆楚工匠”和10名“荆楚工匠”提名奖获得者受到表彰。公众投票阶段,共有25万人参与,投票总数达212万票。(本报昨日报道)

“荆楚工匠”评选引起广泛关注,成就三峡围堰“天下第一爆”的爆破队长陈远春、中建三局“盾构驾驶第一人”刘文、火药“整形大师”池新连等等,很多平时埋头于各自行业和岗位刻苦钻研的能工巧匠走到舞台中央,成为镜头的焦点,受到热烈点赞,体现了社会和公众对有“尖板眼”者的由衷敬佩,传导着崇尚技能的积极价值导向。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传导这种积极的导向。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虽是“世界工厂”,但在很多领域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有着巨大的产品产量,但粗制滥造、档次低下的产品也不少;我们有很多一辈子做一件事的能工巧匠,但他们的光芒,往往被遮掩在功利喧嚣的急流里。

为什么德国、日本、瑞士这些国家,可以产出大量值得称道的精细产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些制造业发达国家,那些精于做钟表、捏寿司、甚至擦皮鞋的人,也会成为“明星”,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和追捧。工匠精神的特点是纯粹、脚踏实地、专注持久和精品意识,它天然反对浮躁、投机取巧和粗制滥造,所以真正的能工巧匠往往也是沉寂的。现在,不仅制造行业,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开始讲工匠精神。但怎样才能培育工匠精神?首先就需要放下赚快钱的浮躁,从拼价格拼速度变成拼质量。同时,重视和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也很重要,只有让工匠精神成为我们的时代气质,成为长久的“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原则,中国制造才能从根本上完成精神蜕变。

在今天,媒体也好、社会团体也好,应该搭建起更多平台,发掘更多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大国工匠、荆楚匠人。让他们成为一盏盏灯,指引人们踏实做人、静心做事,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通过文化再造、源头培育、社会滋养,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李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