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培育“工匠精神”从“娃娃”开始?

27.07.2016  13:01

传统学徒制的时代,一门手艺的传承人往往要从幼时就跟随师父学习,在每日的耳濡目染中,既苦学技艺也磨炼心性。虽然,手工作坊式的职业教育形式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也有评论者认为,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良好的心灵环境,从小培养孩子这一意识,让“工匠精神”内化在孩子心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对此,网友和受访者的观点不一而足。

网友“现身说法”

从儿童读本中记住“工匠精神”

据相关媒体报道,随着“工匠精神”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升温”,已经有一些地区和企业以职业体验、手工课、特色夏令营等形式,把“工匠精神”推广到了青少年儿童中。此外,一些主打培养“工匠精神”的图书也悄然增多。

而对网友Streamberry来说,“工匠精神”并不是一个最近才进入自己视线的社会热词。“我想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了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一百个人不能都做同样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虽不同,可是发挥自己的天分与专长,并使自己陶醉在这种喜悦之中,与社会大众共享,在奉献中,领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段来源于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话,曾让Streamberry对于“工匠精神”有了最早的认识:“小学的时候曾经读过松下幸之助的传记(当然是儿童读本了),他的‘工匠精神’影响了我后续的很多选择。我想很多人活得没什么尊严,并不是别人不给他,而是自己丢弃了。”

不久前,从事工艺设计工作的职工蔡先生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孩子参加某商家举办的“小小工匠”活动的照片。照片中,一群学前年龄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木板、螺丝和其他辅助工具,制作简易的生活装置。他认为:“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什么叫‘工匠精神’,不知道什么叫作精益求精,但至少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知道做事不能马马虎虎,不能半途而废。”

职工体会

“工匠精神”不是“万能公式”

让孩子从小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所了解,并培养良好习惯有其必要性。不过,也有人提出,刻意为孩子灌注这一理念或恐过犹不及。如网友西西sweet认为,“‘工匠精神’主要是针对职业精神的,过早向孩子灌输的话我觉得有些揠苗助长,再说很多活动都是商家借推广产品做的,很难说有什么实质意义。”

对此,国企职工刘女士也有所反思:“关于如何培育新进职工的‘工匠精神’,最近我和一些同事有过讨论,除了社会和企业的文化氛围,以及制度层面上的改进外,还有人提出了:重塑下一代的职业精神,要从家庭教育开始。我个人觉得,对‘工匠精神’做一定程度的引申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避虚就实,不能把‘工匠精神’看成像‘万能公式’一样到处套。”

在刘女士看来,当前背景下,企业和劳动者,乃至下一代重拾“工匠精神”势在必行,但在培育方式上并不一定要过度关联:“有一些理念其实是相同的,比如说我们从小被教育过做事要专心、细心、有恒心等,这些不管对学习还是工作都是很宝贵的品质,事实上也是符合‘工匠精神’内涵的。但如果反过来,把这些内容都冠上‘工匠精神’的名义去对孩子耳提面命,恐怕会过犹不及。”

各方观点

最好的培养方式是潜移默化

相比于口头或书面教育,沪上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认为,培养青少年的“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示范式的言传身教。“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其实不需要特意地教育,孩子们也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就像我们多年来都会请德国企业的专家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生们在这个过程里自然就养成了结束工作时把所有工具按次序归位、清洁工位等操作习惯,以后进了工厂仍然会保持。”

而在上海市劳模魏燕飞看来,“工匠精神”首先是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即要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他除了以此自我要求外,也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他除了去幼儿园之外,还在周末参加了足球班等兴趣课程,那么我们就约定好,除非必要情况,否则不能轻易缺课。所以到现在为止,他几乎从未缺过课,因为他知道,这些是他当前最重要的‘工作’。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希望让孩子从小就有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态度。”(郭翼飞   马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