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

27.11.2015  10:17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扶贫工作纪实

 

          历史的潮流总是奔涌向前,伟大的事业犹须披荆斩棘。
            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次迎来命运接续的关键时点——
          回顾过往,用30余年时间让7亿多人快速摆脱了贫困,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中国奇迹”举世瞩目;
          展望未来,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将首次告别绝对贫困。
          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球大势,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这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崇高使命——
          贫穷,人类社会的顽疾,与文明发展相伴相生。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贫困有着切肤之痛。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村地区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众多。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这是从未忘却、始终如一的牵挂和实践——“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跨越40多年的人生历程,从一个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领航者,习近平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开发事业。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国内的历次考察可以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26次国内考察,15次涉及扶贫开发,有7次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决策部署下,经过不懈努力,“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2011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人减少到7017万人,累计减贫5221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的总量。
          贫困人口收入明显提高。新世纪以来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65.3%。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国农村5000余万人纳入低保保障范围。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片区农村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等“特惠”政策陆续实施,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自然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比例达到90%左右。近4年来,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新建农村公路124.12万公里,长度几乎相当于北京到上海500个来回。到今年底,除西藏外的西部地区80%建制村有望通上沥青(水泥)路。位于青海玉树、果洛高海拔地区的最后3.98万无电人口,今年将全部用上电。
          这是一种清醒和自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在新起点上推动扶贫开发,犹如珠峰登顶,每前进一分,难度就增添十分。
          未来5年,面对的是日益严峻的减贫局面——
          目前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很多贫困地区属于历史极贫地区,改变面貌非一日之功,实现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对减贫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同样的投入和方法,难以取得与过去相同的“产出”。
            未来5年,将承受日益紧缩的时间压力——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如果按过去30多年年均减贫600多万人的速度计算,7000多万人脱贫需要11年,意味着到2025年才能实现目标。
            面对复杂形势,党中央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动员和部署力度。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行进坐标中,全面小康是“关键一步”,而消除绝对贫困,则是迈好这“关键一步”的“关键一跃”。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既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全面小康之路,也是对国际减贫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这是一种实践和探索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能蓬勃向前,往往是因为在一些关键时点,发生令人惊叹的创新与变革。
到2020年解决最后7000多万群众绝对贫困问题,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非常之目标,当有非常之举措。“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2013年11月3日,湖南省花垣县,面对新时期扶贫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构想。
这一立足于中国贫困地区实际的创新理念和伟大创举,成为指导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的战略思想。
创新体现在顶层设计中——
改革考核机制。中央明确提出,贫困县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贵州、甘肃、河南、海南、云南5省已经进一步出台针对当地实际的贫困县考核办法,贫困地区处处喷涌着扶真贫、真扶贫的热潮。
整合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渠道不同,点多面广,“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大问题。中央不断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让不同渠道的资金“拧成一股绳”,发挥扶贫开发综合效应。
挖掘内生动力。扶贫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中央在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基础上,又向全国12.8万个贫困村选派40多万名“第一书记”,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
阻断贫困传递。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中央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特惠”政策,不让贫困代际传递。
激发金融活力。我国出台了财政贴息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财政贴息贷款,仅去年就发放贷款近1000亿元,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带来源头活水;扶贫再贷款、扶贫专项金融债的探索也日益成熟,有望“掀起”新一轮扶贫投资浪潮。
创新蕴藏于精准实践中——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6个精准”举措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实施,扶贫开发资源顺着精准扶贫“管道”有效“滴灌”到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身上,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无穷活力。
创新彰显在路径选择上——
习近平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10月16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面对全球减贫事业参与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5个一批”脱贫路径。“5个一批是一种列举和思考,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最关键的是隐含其中的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分类施策思想,这是对新阶段扶贫思路的创新,也是扶贫开发“啃硬骨”的根本路径。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府主导、部门协力、社会参与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力量。
……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中华民族为解决温饱问题、为实现小康生活,已经奋斗了上千年。如今,美好的图景即将变成现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据新华社北京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