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工地上“来了”工友服务站

11.09.2014  11:38

“喂,是服务站吗?我住在工人区二栋102号房,宿舍床铺坏了,灯也不停地闪,麻烦过来修一下。”8月20日晚10时,在天河机场项目工地上,工友服务站值班员夏彬接到工友王超打来的求助电话。“别急,马上来!”夏彬带着电工和木工直奔工友宿舍,一阵忙碌后,重新更换了灯泡,床铺也修结实了。

此时的夏彬衣服已经湿透了,汗水不停地往下滴,等歇下来,夏彬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成立了工友服务站,专门为1000多名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水电空调维修、代买火车票等,同时修建了多功能运动场馆、夫妻房、工地影院,让农民工安心工作,营造一种家的氛围。”

在大家眼中,工友服务站就像农民工自己的“服务直通车”。35岁的张德超是一名蓝领专家,15年来,初中毕业的他从一名材料员成长为队伍安全负责人,还担任工地夜校的业余教师。

“工地业余学校,很多讲师都是像我一样的农民工,开课时间多在夜晚和双休日。”为了能上好课,张德超学会了制作PPT,搜集了许多火灾等安全事故图片和典型案例,课堂上,他联系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次火灾事故着手,理论联系实际,教大家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注意防范身边的安全隐患。50分钟的紧张演讲,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更让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是工地学校改变了我的命运。”张德超感慨道,“工地业余学校让我学到很多知识。”原来,张德超2005年6月进入总承包公司施工项目,起初是劳务队的一名材料员,后因表现出众,转岗做了安全员;2008年,他通过自学,踏实肯干,成长为劳务队安全负责人;2011年,他被授予“优秀工人”称号。如今,他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技术能手。张德超说,过去在工地打工,大家只看工资高低,很少注重个人成长空间。施工技术基本是靠亲戚带、自己学,没有系统学习的机会,现在工地上有夜校,提供了一个知识交流学习的平台,大家都能看得懂、学得快。

“快点,篮球赛马上就要开始了。”30岁的钢筋工李傲放下手里的安全帽,就迫不及待地赶到工地篮球场。

走进生活区的运动场馆,篮球、羽毛球、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每天晚上7点,场馆周围已经站满了人群,修葺一新的运动场所成为了工友们的好去处。在活动室内,都是快乐运动的身影,亲如一家人。

李傲是个篮球迷,一米八的个头,喜欢运动。两周前,工地上组织了一场管理人员和劳务工人之间的友谊赛,他表现抢眼,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领队员频频上演大逆转,现在是球场上的“大红人”。提起项目的业余生活,小李啧啧称赞:“我以前在3个项目做过事,业余时间基本上就是睡觉、打牌,生活枯燥。休闲设施更是难以想象,现在闲暇时约上几个朋友,组队打个篮球赛,去工地影院看看电影,感觉蛮惬意。”

刚做完清洁的保洁工黄绍光,额头上还泛着汗水,他满脸喜悦地说:“现在服务设施多了,住宿条件也蛮好,生活区便民超市、洗衣房、开水房、洗浴室应有尽有,食堂伙食也不错,都是吃自助餐,一顿有十几样菜可以选,吃多少自己打就行,价格公道划算。”黄绍光在外打工已经20多年,去过很多工地,这些年一直带老婆在外打工。“在别的工地夫妻住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几对夫妻混住在一间大房子,相当不方便。到这个项目,专门修建了夫妻房,我很快就通过申请住上了夫妻间。”

“这里没有地位之差、更没有等级之分,服务站对职工和工人一样开放,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关系融洽。”中建三局天河机场项目经理刘军安满脸惬意:“我们的服务站叫‘工友服务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把农民工区别对待。服务站不仅仅是提供一种服务,拓展幸福空间,更重要的是希望提供一个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