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区国税局倾心帮扶贫困户

20.04.2017  19:05

  襄城区国税局把精准扶贫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国税形象大事来抓,抽调了四名政治坚定、作风扎实、能力突出的干部,组建了扶贫专班,成立了支部委员会,由区局党总支副书记担任队长,全身心投入,致力打好精准扶贫的主动战、攻坚战、持久战。

  扶贫工作中,他们对精准扶贫对象扶贫扶志扶未来,建房建业建家园,走出一条社会、经济和生态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受到当地村委会和村民的高度赞扬。

  该局精准扶贫对象是襄城区殴庙镇鲁衙村一户普通村民,名叫梁德清。这个看似普通的村民有着不普通的家庭。家中五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力,先天驼背,二级残障的他除了农活,只能靠理发补贴家用。妻子李静精神失常,病发时乱摔乱砸,长期靠药物维持。72岁继父的和上小学的一儿一女构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不到一万元的家庭年收入,使得生活十分艰难。

  扶贫队初次入户感觉这个家怎看都不像家:地上垃圾和蚊蝇交织,桌上脏碗剩菜,床上堆的衣服和被子看不清颜色,厨房地上堆着的是认不清冬瓜还是南瓜的疏菜。特别是住的房子,下雨漏水,窗户透风,家俱除了黑白电视只有两个快散架的双人床。不仅是环境,家人衣服的脏和身上的味使得这个家缺少正常家庭的温馨和气氛。

  为党分忧、为民造福。抱着信念,扶贫工作艰难地展开。摸家底、挖穷根、定对策成为当务之急。党组书记、局长胡向东仅在2016年春节前后,就5次深入鲁衙村和该户开展调研,并多次和村干部座谈,了解其家庭状况、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心理诉求等情况,最终明确了精准扶贫要从精和准上下功夫,不只是维持生计,要让这个贫困的家回到普通的家,致富的家,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党的关怀,国家的温暖。

  断穷根是长远目标,改造危房,消除安全隐患是当务之急,绝不能让这个家中的任何人在危房中出现意外。2016年元月,襄城国税局投入资金3万多元,对梁家危房进行换窗加顶、固墙铺地,布线装灯和改灶防火等一系列修缮,解决了漏雨透风潮湿等问题,降低了火灾危险。并为其添置了床、衣柜、书柜、书桌、板凳椅子等生活用具,购买了大米、食用油食品,使这个家过了一个温暖而充实的新年。

  这些措施只是应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房不仅是牵扯到梁家每个人的“大计”,更是襄城国税党组扶贫的“大目标”。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扶贫队做梁家工作,动员筹资二万元;到区扶贫办汇报,到区城建委争取房屋维修款;局里紧缩经费,自筹八万元资金。资金解决之后,请专业人员现场设计,找专业建筑队精心建设。在这期间,为更好地体现标准适度、功能齐全、经济适用、便利节能的原则,光是设计方案就更改了三次,局党组成员和扶贫队人员更是这里的“常客”,“打补丁”,改方案,房子建设方案日趋完善。

  2017年春节临近,梁家南边宅地上,一座鲁衙村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框架结构三居室新房,亮丽展现在鲁衙村这块土地上。

  梁家感动了,真言襄城国税扶贫扶到了家,专门和村干部一起到襄城国税局送锦旗谢恩。鲁衙村沸腾了,相传襄城国税扶贫用真心,动真格。

  解决家的“硬件”只是第一步。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要想让其脱贫,关键是人的思想、思维和认知这个“软件”。

  针对该户家人因贫自卑,致富信心不足问题,扶贫队扶贫先扶志。他们从整理家务、清洁环境入手,帮助把家里衣服收好,桌子清好,院子扫好,杂物堆好。扶贫队员潘丹凤清理院子杂物时,梁德清成了帮手,大家开玩笑地说:潘丹凤像是主人家。潘丹凤笑不不答,用行动证实扶贫队员扶贫的真心。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文明素质是家不可或缺的品质。扶贫工作队长杨雪红每次见到梁德清妻子李静都免不了“啰嗦”几句,从相夫教子到料理家务,边教育边示范,连继父都连连点头称赞。

  付出总是和收获相伴相随。人变精神变,如今走进梁家,房子亮了、家具齐了、生活环境、质量、水平都有了质的提升。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不懈的开导和教育,妻子的疾病不仅从未复发,还从以前的累赘,变成了家里的劳力。打水、扫院子、洗衣洗碗,这些以前难得一做的活儿成了她的主要任务,村民们都说梁家媳妇像换了个人似的。

  孩子是家的未来,培养志向是根本之策。两个孩子学习并不好,扶贫队为避免因贫辍学,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首先提信心。工作队“土歌唱家”潘丹凤教两个孩子练习唱歌,扶贫队购置播放机方便练习和学英语,让爱的阳光照亮孩子心灵,憧憬美好未来。其次是访老师,动员老师在课堂上多教育和辅导,增强孩子自信心。第三是献爱心,号召全局税务干部主动捐款捐物,营造“爱心辐射”氛围。一个干部的妻子主动联系扶贫队,承担起了梁家两个子女高中前的全部生活费用。其它干部也主动为梁家先后捐助衣物和书本等近百件。两个子女在学校也由自卑变得活跃开朗,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理家是过程,提信心是目的。扶贫队帮助理家同时,苦口婆心,给每个人讲政策、谈项目、出点子、明方向,从而点燃了他们的生活梦想,坚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梁德清一家的变化村里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鲁衙村支书芦大强说:自从扶贫队进村,梁德清骆背都直了一截子。这也许是笑话,但更多是对襄城国税局扶贫工作的肯定和赞扬。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活血”是当前目标,放眼长远,真正让梁德清摘掉“贫困”帽子、实现自我“造血”,进而奔上小康,必须在扶贫环境、产业发展的“”上动真劲。襄城国税局先后考察了多个项目,对种葡萄,养鸡鸭,放牛羊、育草药等多种方法开展调研。最终,根据梁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最普通,也最实际的脱贫措施——养猪!

  这是一个看似普通却意义深远的措施。以前梁家养过猪,还年年杀过猪,从未感觉是脱贫良策。但扶贫队的计划点燃了他们希望的火焰:同是养猪,方法和目标大相径庭。该户原有猪圈一个,因未能科学养殖,一直只是家养家用,未能从脱贫项目上发展。扶贫队计划从三个方面实现养殖扶贫。一是帮其购买两头母猪,作为扶贫起步项目,由母猪生殖繁衍开始,逐年扩大规模;二是帮其扩大猪圈规模,投资将现有猪圈进行升级改造,使其符合科学养殖标准;三是引进先进养殖技术,请养猪专家技术辅导,帮其解决技术和繁殖难题,实现科学致富。这项襄城国税2017年扶贫项目正在实施之中。

  扶贫是个复杂工程,扶贫中襄城国税十分注重各项工作的辐射和扩展效应,努力用更优的手段实现更好的扶贫效益。近年来,他们先后帮助村里协调解决了五大难题:一是协调移民局等有关部门下拨移民款解决移民土地灌溉、抗旱,以及“最后一公里”路面硬化问题;二是协调供电部门,投入资金4.5万元,完成机井通电工程,使230余亩水田灌溉问题得到永久解决;三是协调村里盖起了村委会办公楼房,使村里办公实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四是直接出资2100元,接通了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了“通网”、“通话”。特别是2016年,根据鲁衙村地处偏僻,多年前修建的道路只能单行车通行的现状,筹集五万多元,赶在麦收前完成了六个错车道工程,使村民们在麦收中享受到了错车的便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责任和担当面前,襄城国税以久久为功的情怀、弛而不息的作风,在精准扶贫中,不断实现着共奔小康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