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报道: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潜江种养标准化虾肥稻更香

03.06.2014  10:02

  本报讯(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胡定平)一道“潜江油焖小龙虾”,风靡武汉餐桌,大有“”遍全国之势。需求增长之猛让小龙虾身价倍增。作为“虾稻连作”的发源地,有着“中国小龙虾之乡”美誉的湖北省潜江市,不断探索小龙虾生态养殖新模式,实现“虾稻共作”,走出一条全国领先的小龙虾绿色生态养殖标准化之路。
  
  5月的潜江乡村,广袤的田野间随处可见农民在忙碌着。近日,在关庙办事处的一片水田边,熊建良看着流向稻田里的涓涓清水,脸上满是憧憬。去年底,在北京做餐饮生意、年收入数十万元的他来到潜江,投资100多万元流转500亩水田养殖小龙虾,短短4个月,寻找基地、流转土地、修整田块……一切准备就绪,“来这里养龙虾特有信心。
  
  熊建良所说的“信心”来自于“虾稻共作”。近几年来,潜江市相继制订了《稻田养虾技术操作规程》、《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2013年5月《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由中国渔业协会作为国家行业标准予以公布和实施。
  
  “‘虾稻共作’让我们企业找到了方向。”曾经为虾源一度一筹莫展的湖北虾乡食品公司总经理刘军今年干劲十足,这几天他四处忙碌,联系合适的虾苗。“再过段时间,就要投虾苗了。”去年,刘军牵头成立了千特水稻种植合作社,网罗2000多名社员,全部采用“虾稻共作”模式种养,基地面积达到1.5万多亩,不仅解决了企业“收虾难”,还带动农民养虾亩均收入达5000多元。
  
  “种养全程注重质量安全。”潜江市市长黄剑雄告诉记者,潜江市2009年起就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去年还在全市23个乡镇办(场)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划拨专项经费,安排专人监管,对“虾稻共作”重点监控,确保全程标准化生产。2013年4月,“潜江龙虾”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潜江市小龙虾养殖基地坚持标准化生产,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是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市。
  
  严格的标准化带来的是品质的大幅提升。潜江华山、莱克公司出口的小龙虾系列产品,在欧美多次“苛刻”的检测中,无一例超标,潜江小龙虾市场美誉度不断提高,俏销国内外市场。
  
  不仅是小龙虾,“共作”的稻米身价也随之倍涨。去年,潜江“虾乡稻”以绿色生态,粒形整齐、饱满,晶莹剔透,口味清香等优点,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称号。同时顺利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成为湖北特色农业品牌。尽管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很多,但仍然十分抢手,远销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去年全市小龙虾稻田养殖面积23万亩,龙虾产量3.2万吨,优质稻米13.8万吨,产值13.5亿元,亩均效益5400元,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今年面积有望达到25万亩。”黄剑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