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中药材产业化扶贫的启示

20.01.2015  19:29
 

  医 圣 故 里 药 香 浓

    

  蕲春县北倚大别山,南临长江,是著名的“教授县”,以人才辈出著称,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即出自蕲春,李时珍因《本草纲目》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医中之圣”,蕲春医圣故里因此而得名;蕲春自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药材集散地,医药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载誉九州,明清时期更为繁胜,素有“千门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之说。

  蕲春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片区县,自九十年代以来,始终坚持“医药兴县”战略,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县支柱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集中药材种植、交易、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发展中药材产业过程中,蕲春县积极探索依托支柱产业带动扶贫开发的新模式,中药材产业对扶贫开发的拉动效应逐年显现。

  一、蕲春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蕲春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医药兴县、药旅联动”战略,将中药材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聚中药材种植、流通交易、生产加工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标准化种植基地、国家级专业市场、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蕲春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2013年中药总产值达30亿元,占全县GDP的30%,中药产业成为蕲春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1、中药材种植。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形成了蕲艾、夏枯草、栀子、金银花、厚朴、药用牡丹等六大主导品种,重点发展100个1000亩连片药材基地和200个300亩以上中药材示范村,实行规模化、规范化、公司化、市场化种植,每年新增中药材面积3万亩以上,2013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蕲艾、夏枯草二个品种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为中药材GAP认证,为蕲春中药材品种市场占有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2、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蕲春县李时珍国际医药港项目是由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批准的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以现代医药和健康产品为主题的贸易物流平台,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设有中药材专业市场、医药和健康产品交易区、医疗器械交易区、仓储物流区、会展区、产品研发综合服务区、药商配套生活区和百草药种植园等8个功能区,2013年中药材交易额25亿万元。李时珍国际医药港为蕲春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3、中药材龙头企业。全县有中药加工企业6家,固定资产达35亿元,其中李时珍医药集团是医药行业生产全国百强和全省十强企业,是湖北省唯一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拥有19个药品生产剂型、209个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其中4个国家级中药保护品种,“本草纲目”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公司年销售收入22亿元;李时珍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的紫苏油、紫苏胶囊等系统产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年可转化中药材加工能力达10万吨。

  二、中药材产业对扶贫开发的带动效应

  蕲春县依托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带动全县扶贫开发,形成了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格局。据统计,全县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户达到5.3万户(其中贫困户1.15万户),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加1300元;在中药材产业中务工的农民9.8万人(其中贫困户2.3万人),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加1900元,中药材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到达26%。

  (一)突出招商引资,创新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多元投入。积极宣传蕲春发展药材产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惠政策,引进民营和社会资本投资中药材基地建设,近几年来,全县共引进资金3.6亿元,引进药商老板286人,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80个,面积达到4.8万亩。2012年县扶贫办引进安徽籍老板虞华芳成立湖北风森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在向桥乡龙井、大山、桐油等村租赁荒山1万亩,租期70年,用五年时间发展银杏种植和深加工,种植银杏树2000万株,培育银杏苗600万株,创办黄酮素提取深加工厂。现已投入2400万元,新建厂房2400平方米,建起银杏研究实验室、银杏叶烘干车间等,已开挖荒山4000多亩,已播种银杏种子3万斤,栽种银杏7.8万株、厚朴2.3万株,带动当地贫困户15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200元,农民不离家即可就业。武汉阳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在狮子镇花凉亭村新建500亩优质金银花种苗基地,带动全镇19个村金银花基地建设,面积达到4800多亩,2013年仅在金银花采花期(10天),当地农民务工收入就达到79万元。

  (二)突出模式创新,探索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发展途径。贫困群众受益是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的最终目的,蕲春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基地+农户”、“大户+基地+农户”等药材基地发展模式和药材高效种植模式,不断提高药材种植规模和效益,推进中药材基地稳步发展。为了破解土地难流转、规模难做大、产业难集中的难题,管窑镇岚头矶等村探索药材基地“老板+农户+村集体”发展模式,采用老板投资建设药材基地,农户提供土地,村集体免费提供种苗,老板、农户、村集体各占70%、25%、5%的股份,实现三方互利共赢,利益机制分配合理,促进了药材基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目前,管窑镇栀子基地已发展到一万亩,栀子鲜果市场价上升到每斤3.9元,亩平纯收入2400元,吸引了省内外药商驱车现场收购。今年,在漕河、张榜、檀林等乡镇推广该种模式,加快了土地集中流转,推进了中药材基地建设,据统计,今年流转土地3.5万亩发展了药材。同时,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内接农户的优势,将千家万户分散种植有机的统一起来,对农户统一品种、统一培训、统一销售。全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达到48家,全县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药材基地1.5万亩。

  (三)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企业订单模式,企业订单模式就是由企业与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农民提供土地、劳动力,产品由企业全部收购,既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使农民收益有稳定的保障,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原材料收购成本,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企业订单模式是一种企业、农民互利双赢的模式。李时珍医药集团自2003年开始逐步建立地道药材的收购和中药材基地建设,现已建成黄连、厚朴、川贝、夏枯草、薏苡仁等10余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直接带动13个村670户(其中贫困户304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和务工,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加900元。

  (四)突出政策扶持,加速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发展合力。为了推动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蕲春县委、县政府确定了集中力量发展蕲艾、夏枯草、栀子、金银花、厚朴、药用牡丹等6个主导品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中药材生产的意见》(蕲政发[2012]4号),整合老区转移支付、库区移民、土地整改、以工代赈、坡耕地改造等项目资金,建立中药材发展基金300万元,同时整合各种涉农资金4000多万元,投入到中药材扶贫产业中。县扶贫办在制定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中,引导、鼓励贫困村优先发展中药材产业,帮助贫困村与龙头企业对接,实施订单模式,对贫困村发展中药材产业在扶贫项目、资金上给予优先扶持。

  三、蕲春县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正确引导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基础。扶贫开发的根本就是产业扶贫,大力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可以使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想什么、种什么不能依靠行政干预,要正确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推进结构调整,改变传统农业的种植定势思维,培养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大组织宣传动员力度,推广先进技术,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帮助农民算经济效益账。既要实行中药材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又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和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中药材生产成为农民新的增收渠道。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让农民认识种植中药材的效益和前景,改变传统种植习惯,促进群众从“被动种植”向“主动种植”、从“惰性生产”向“积极生产”转变。

  启示二:打造产业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保障。实践证明,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作为支撑,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很难实现贫困人口的增收目标。蕲春县通过打造中药材产业链,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推动中药材扶贫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组织体系,通过“订单”方式,将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结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中药材扶贫产业产供销一条龙链条。要加强政府对中药材种植的宏观调控,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整合当地资源,制定优惠政策,以企业作为推进中药材种植和产业发展的主体,以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介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按照企业自主,平等互利原则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并进行重点培育,提升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有效解决产业链条不长和效益不明的问题。

    启示三:政策激励是多元参与发展的动力。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必须强化政策扶持,为加快蕲春中药材基地建设,县政府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中药材生产的意见》和《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县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建立中药材生产发展专项基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中药材GAP基地、新发展的连片示范基地、中药材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中药材产业的组织启动、项目研究、招商引资、技术培训、中药材种苗基地、重点项目争取和产业发展奖励。县委、县政府根据鄂发[2011]8号文件的十条扶持政策的要求,在项目申报上向中药材产业倾斜,加快中药材GAP建设和中药村“一村一品”专业村,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药材种植大户的发展。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将各项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突出重点,打捆使用,形成涉农资金合力。县扶贫办在企业贴息和小额贴息贷款上重点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和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药大户;县国土资源局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按照科学规划,连片开发的原则,重点支持大别山红色旅游路沿线辛夷花基地和大别山腹地公路沿线草木本药材基地建设;县发改局在中药现代化专项申报上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县农业局、水利局通过板块基地项目建设和小河流域治理项目,重点支持连片开发蕲河沿岸乡镇村蕲艾GAP基地建设。

  四、蕲春县中药材产业化扶贫的建议

  近年来,蕲春县在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上取到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基地布局零星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化水平偏低,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力不够强;专业化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合作层次不高、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缺乏资金和人才,亟需进一步加大扶持,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升能力。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蕲春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结合蕲春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中药材种植业不同于传统种植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中药材品种繁多,据《本草纲目》记载中药材共60类1892个品种;二是周期性长、收益慢,传统种植业大都春播夏收,中药材种植大都需要1-3年才能收益;三是技术含量高,和传统种植业相比,中药材种植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因此在发展中药材产业过程中,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成为重要因素。必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才能提高药农种植的积极性。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更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干预农民种植品种。建议政府应该在引导药农、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实现有效对接上多做文章。据调查,仅李时珍医药集团对蕲艾、夏枯草两个品种的需求量巨大,每年70%以上的蕲艾、夏枯草都需要从外地采购,建议蕲春县政府引导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种植,为企业和种植户提供服务,扫清障碍,对与企业签订种植合同的种植户、专业合作社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

  (二)加快中药材产业链的完善升级。作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里,中国传统的医药文化之乡,蕲春县围绕打造“华夏中药谷 、东方养生城”的形象定位,以深度开发和挖掘李时珍人文资源和品牌价值为突破口,实施千亿医药养生产业规划。目前,初步形成了李时珍国际医药港、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健康产业“三足鼎立”的医药产业发展格局。但是,目前的产业链并不全面,质量上亟需提档升级。李时珍国际医药港作为全国十七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与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龙头企业仅有李时珍医药集团一家规模较大,但本地药材收购量并不大,扶贫开发的带动效应未充分发挥。建议政府借鉴安徽亳州等中药材专业市场建设经验,加快李时珍医药港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等配套服务建设,使之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药材的集散中心、仓储中心、物流中心。

        (三)加固技术服务的强势支撑。要成立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聘请专家组建中药材种植发展专家组,加强对全县中药材种植指导;县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配备中药材种植专业人员,从事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服务。引进医药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采取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集成、熟化、推广中药材生产技术。拓宽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基地农户,聘请社会技术力量到合作社和基地兼职等渠道,强化、搞活、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能力。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中药材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完善农村集体服务功能,鼓励发展村级中药材种植综合服务中心,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技术指导、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

                        蕲春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