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工匠肖能文:30年练就钢铁上“绣花”
中新网湖北新闻12月4日电 题:荆楚工匠肖能文:30年练就钢铁上“绣花”
作者 张芹 袁早霞
“焊接就像绣花,是个技术活,‘一针一线’都要用心,因为这关系到产品的最终质量。”今年48岁的肖能文是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公司钢结构分公司焊工、技师,从业31年,他凭借一身精湛的焊接技艺及丰富的焊接管理经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企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2月4日,第二届“荆楚工匠”名单揭晓,肖能文名列其中。在此之前,他曾荣获2000年“全国技术能手”及2005年“全国优秀焊工”,为公司两项工程获中国“钢结构金奖”、 四项工程获上海市“金钢奖”、四项工程获“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87年10月,年仅18岁的肖能文从湖北麻城应招到中建三局一公司,被分配从事焊接工作。没想到,这份工作竟成了他一辈子的事业。
“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电焊,从学校出来就被分配到荆门。”回忆刚入行时,肖能文称,当时30多个师兄跟着一个师傅,只有自己是“生手”,一切得从零开始学起。1个月的岗前培训,他利用一切休息时间,自己看书、向师傅虚心讨教。
“摆动幅度要稳, 焊条夹姿要正,焊接角度要准……”时至今日,师傅传授的焊接要诀他依然熟记于心。
1997年,上海国际航运大厦施工至第30层时,一批大型箱型梁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安装就位,否则,将延误后续工程施工。当时,若用常规的焊条手工焊进行“立焊”显然无法满足施工进度,为此,项目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用二氧化碳焊接取代焊条手工焊来进行“立焊”焊接。
然而,施工过程中的有关技术参数却无从借鉴。望着堆积如山的箱型钢梁,领导心急火燎,该谁上呢?这当口,年仅27岁的肖能文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让我来试试吧!”
经过两天摸索,肖能文与其他技术人员就掌握了二氧化碳立焊所需的电流、电压以及焊枪摆动的手法、角度等关键技术因素,试件无损检测和机械性能试验均达到要求,确保了大型箱型钢梁如期安装就位。
此举为公司节约成本约150万元并为后期二氧化碳“立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参数。1998年,该工程因焊接质量高获得了上海市金属结构协会颁发的“金钢奖”。
南京、郑州、上海、广州、香港、沈阳……从业31年,肖能文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2014年,公司成功中标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项目钢结构工程。作为东北地标性建设,总建筑高度568米,总用钢量达10万吨的特大型钢结构工程,焊接质量管理尤为重要。
然而,当地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20多度,冬季施工过程中的厚板焊接质量控制更是难上加难。起初,不少人都产生了畏难情绪,对这一工程避之不及。肖能文迎难而上,勇敢挑战“硬骨头”。在项目部焊接实验室,零下20度进行焊接试验,测试在某个温度应该用多大的电流电压,层间温度等关键性技术参数,完美的完成了焊接工艺评定,并成功的运用在了实际工程中,焊缝检查合格率100%。
另外,肖能文还大胆的提出采用半自动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通过与项目技术部门的探讨,多次实验举证,也成功的应用到了本工程中,较大的提高了焊接效率,有效的缩短是施工周期。采用半自动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工焊接得到了业主单位的认可。
从业三十余载,肖能文从一名普通的焊工干起,历经了大大小小十多个项目,如今已是管理整个项目团队的优秀项目经理。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焊接施工经验以及焊接管理经验,还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工作态度,敢于探索新技术,新科技,在树立起多座精品工程的同时,还为公司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焊工,实现了一代建设者的华丽蜕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