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打好扶贫攻坚战 共圆幸福小康梦

22.10.2015  15:22

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 市长杨智

 

  今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设立全国“扶贫日”,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群体的特殊关怀、对国际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荆州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属于插花贫困地区,受地理条件、产业结构、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目前仍有371个村、13.56万户、40.48万人尚未脱贫。可以说,全市扶贫攻坚现在剩下了一些最难啃的“硬骨头”,已经到了决战阶段。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把扶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层层签订军令状,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举全市之力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共圆幸福小康梦。要切实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调整思路、转变方法,确保扶贫攻坚精准到位。

  推进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创新思路,由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向“精准滴灌”式扶贫转变,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这是解决扶贫攻坚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关键之举。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科学识别扶贫对象,要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细化脱贫标准,集中力量分期分批予以扶持,通过精准“滴灌”,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到村到户,今年,我们将原来市直“三万”活动与扶贫攻坚统筹整合,组建了由132家市直单位组成的78个驻农村扶贫工作队,目前已全部入驻到位。要开展入户走访调查,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完善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因村施策、因户施法,让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确保到2018年全市371个贫困村、13.56万户、40.48万贫困人口在全省如期脱贫。

  推进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打赢扶贫攻坚战,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做到“输血”向“造血”转变,把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激发起来,从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靠自己”的信心和决心。要通过提高低保、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和教育、住房、饮水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兜底式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问题,是必要且必须的。但是,解决稳定脱贫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情况,精准施策,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通过贴息贷款、产业直补、扶贫互助资金等途径,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资金难题,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力争做到每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通过产业兴村、设施帮村、资金扶村等不同形式,带强一批产业,带动一批项目,带建一批设施,切实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力量释放出来。要建立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及其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特色生态旅游业、推进“互联网+扶贫”,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

  推进由单一经济扶贫向多元化社会扶贫转变。要借助“10.17”扶贫日公益品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自主创业”的原则,采取全方位、多途径、多载体的扶贫方式,积极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大扶贫”格局,着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五大工程”,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推进以“千企帮千村”为主题的村企共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贫困村长效发展机制。建立社会扶贫爱心信息平台,实现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意向与贫困户脱贫需求对接;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完善国土、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村投资兴业。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住房等多种形式的扶贫,以送政策、送资金、送物资、送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脱贫难等生产生活问题,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

  扶贫攻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务实的作风,积聚“精气神”,注入正能量,凝神聚力,克难攻坚,决战决胜“脱贫摘帽”历史性任务,为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