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他们,即将开启“城”外生活

05.04.2016  09:03

 

3月19日,湖北省武汉市,武钢体育公园,2016年普惠服务进企业暨助推武钢转型大型招聘会启动。大量前武钢职工在招聘会上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部分求职者仍穿着武钢工作服。冬冬 摄/视觉中国

数十年来,武汉青山区有一个习惯被称为“城”的地方,坐落于此的中国钢铁业巨头之一——武钢,让“钢城”成为这里的代名词。

曾经,身着工服,行走十里“钢城”的武钢人是让“城”外的武汉人羡慕的身份。

然而,追随着父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武钢人,如今却无法如同父辈一样在这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提前告别“钢城”里的职业生涯,带着武钢人的骄傲在“钢城”外开始新的人生。

巨变:职业生涯的戛然转折

实际上,早在武钢要进行人员优化调整的传言传遍“钢城”的时候,张芳红就有所耳闻。

当2015年9月,武钢集团子公司武钢重工的45名职工转岗到武汉化学工业区担任协警时,张芳红和家人以及同事都预感到,传言可能成真。

不过,那时他们依然在想,企业的难关可能很快就会过去,这批转岗职工很快就能回归企业,他们还是可以如同父辈一样,安稳地从武钢退休。

然而,事与愿违。

2015年12月,跟随首批优化调整的武钢人队伍,1968年出生的张芳红也“回家”了。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公开表示,武钢未来仅3万人可以继续吃钢铁饭。

接到正式通知的时候,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张芳红的心里依然不是滋味。当年20岁出头就进厂工作的她,是第二代武钢人,“从出生就没离开过‘钢城’,一直以为会踏着父辈的足迹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想到,50岁都没干到就‘回家’了”。张芳红的内心充斥着种种自己也说不清的情感,她觉得“在家里闲得发慌”。

3月19日,当武汉市总工会联合市人社局、武钢工会、武钢人力资源部组织定制招聘会时,一直有制作糕点爱好的张芳红立刻在烘焙班报了名。此后的培训,她每天都要横穿整个江城,搭乘地铁经过10余个站点,甚至还要穿越长江,才能从居住的“钢城”来到培训学校所在地汉阳。然而张芳红一如从前上班时一样按时起床出门,准时出现在课堂上,“这是在武钢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不存在辛苦不辛苦的。”她平静地说。

3月30日,张芳红和一起学习的姐妹们出现在地处关山的一家企业,这里为武钢烘培班的学员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原定13人的双向交流会实际来了15人。

“还是想找份事做。”和张芳红一起在烘焙班学习的刘文菁比张芳红小一岁,今年2月被优化离岗,在她看来,“吃苦耐劳”是这一代武钢人的共同特质。

这一点,也广泛地体现在3月19日参加定制招聘会的武钢职工身上,在用人单位面前,这些“4050”老师傅们最常用的语汇就是,“我们有经验,不怕吃苦”。

“我们企业在东西湖,距离青山有点远。”武汉市锦一塑料机械公司对45岁的女电工李师傅实话实说,李师傅斩钉截铁地表示,“不怕,一定能克服困难。”

40岁的女工张师傅在每家单位的招聘人员面前都是一脸微笑,“我有经验和阅历,比年轻人能吃苦。”

正是他们有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人生信念,从而深得用人单位青睐。数据显示,截至3月22日,已有3500余人与用工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不仅如此,武钢人员结构优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湖北省外的企业也向这些职工伸出橄榄枝,目前已知最远的意向企业来自新疆。

涅槃:职业转型的人生契机

提起此次的人员优化,年近50岁的杨卫钢情绪复杂,同样身为第二代武钢人,他一直都将在武钢工作一辈子作为人生目标。虽然平时喜欢鼓捣些发明创造,可是“厂里的工作才是主业”的思想一直主导着他的思维。

这次,人员优化提前“回家”,老杨虽然割舍不断与企业的感情,但是,也已打算开始全新的职业生涯。

早在2012年,杨卫钢就拥有了自己的发明——7人座自行车。这个发明创造源于他在德国的一次培训经历,培训期间偶然见到类似产品,回国后他就开始自己研制。一直从事机械工作,曾获得3项机械专利的他,很快弄清楚了机械原理。2010年,他设计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7人座自行车。然而因为工作繁忙,他一直没有机会推销这项发明,让它走进百姓生活。

3月19日,杨卫钢带着自己的7人座自行车来到了定制招聘会现场,看到现场出现了创客组织的身影,他希望能就此成就自己的创客梦想。

“没有想到职工中卧虎藏龙!”创客组织的负责人眼前一亮,“虽然职工的发明创造多局限在工作领域,但是很多想法完全可以作为创客项目进行推广”。

在首次将创客组织带进企业的武汉市总工会看来,通过创客机构和职工的对接,让职工踏上“双创之路”,让职工的一些非生产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效益,为企业提供新的创效选择更具深远意义。

正是抱着这样的初衷,3月29日晚,武汉·中国光谷创客联盟负责人再次来到武钢,在武汉市总工会的主导下,同企业创新职工、劳模再度碰撞,寻访“双创”激情。

“这是创客机构与企业而且是大型国有企业职工的第一次‘相亲’。期待这样的‘相亲’可以结出硕果,双方的‘联姻’,既能推动职工‘双创’的热情和成果转化,也能为企业转型脱困助力。”武汉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是武汉市总工会首次开展工会建设职工创客空间的新型探索,帮助武钢的能工巧匠融入地方城市建设和发展。未来3年,武汉市总工会还将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企业,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并重点推出“六个一批”的扶持措施。

“从职工变成创客,我也算赶了趟潮流。”杨卫钢点燃一支烟,对记者说。

期待:每一个人有工作可做

对于优化离岗职工,武钢提出了“要让每一个有工作意愿的武钢人有工作可做”的目标。

虽然,工会、人社、地方、企业等各方都在积极谋划,推出系列举措,可是,对于优化离岗人员而言,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曾经的骄傲跌落,如何重拾信心开始新生活?他们需要的是更多具体而实在的支持与帮扶。

在经历了两场招聘会后,吴铭对此深有体会,虽然已经53岁,但此前处在干部岗的她尚未达到退休年龄。平复情绪上的失落后,她决定寻找新工作。然而,在目前已有的两场招聘会上她都失望而归,年龄和性别让她在求职市场上并无优势可言。

参加完烘焙培训的刘丽也有同感,培训结束后,武汉一家连锁糕点店表达了接收学员的愿望。可是在年龄限制上最宽只到45岁,48岁的刘丽依然无法顺利上岗。

面对这样的求职“囧”境,吴铭和刘丽并不觉得诧异,“毕竟用工权在企业手中,企业也要从自身出发进行全方位考量”。

刘丽从烘焙培训时提供的电商培训中看到了商机,她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开一家自己的微店。

当然,像刘丽这样有创业想法的人并不占多数,采访中,更多的职工还是希望能凭借一技之长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测尘工属于熟练工种,谈不上技能。”今年48岁的原炼铁厂安环科测尘工郭静冰,在武钢工作了30年,她担心如果没有其它技能,自己很难再次找到工作。事实上,不少优化离岗的武钢人都和郭静冰一样,迫切渴望得到技能培训。

目前,为期5天的电商烘焙培训已经结束,家政和月嫂培训也正在进行中。

可是,由于此次武钢优化离岗人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失业,无法享受政府免费的失业培训政策,只能依靠武汉市总和企业工会的补贴进行免费培训,这样一来,参加培训人员的名额就不得不加以控制,这让不少有兴趣又期待接受培训的武钢人暂时无法走进课堂。

如今,走出“钢城”的这部分武钢人在寻找“城”外新生活的路上奔波着,心中难以割舍的依然是对工厂记忆的情感。

“直到有一天,他们回来办理退休手续时,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武钢退休职工!”武钢集团官方微信发布的一条信息这样写道。(张翀 本报通讯员 吴志武)

(文中受访者除杨卫钢外,应要求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