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线下到线上,集体协商创新“一直在路上”

29.09.2018  08:26

打破“一张桌子”搞协商,“线上+线下”相结合,借助新技术助力集体协商更高效地推行,这样的创新“一直在路上”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据《工人日报》9月26日报道,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行业(区域)O2O(线上线下结合)工资集体协商现场会在浙江杭州萧山信息港园区举行。来自园区的14名职工方代表与企业方代表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协商过程中职工方代表通过手机进行投票,确定最后的方案选项。当天,双方共同商定了最低税前工资标准、工资最迟发放日、软件工程师最低工资标准等22项合同条款,一份全新的《杭州湾信息港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正式出炉。这是杭州萧山区工会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三新”企业,尝试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助力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新探索和新尝试。

打破“一张桌子”谈判的传统模式,通过互联网让更多职工参与其中,采取符合当下青年职工乐见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运用移动端APP,逐一针对集体协商的环节,用菜单方式告诉职工做什么、怎么做,把现场协商范围扩展到园区的每一个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内容详实、程序完整,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快捷、高效。

集体协商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具有能够最大限度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独特优势,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展现工会作为和构建企业利益共同体方面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际和国内都广泛推行。

为拓展集体协商的范围和提升集体协商的质效,一些地方工会、企业工会不断尝试新方式、构建新架构、增加新元素,有的优化职工代表构成,在提高代表性方面着眼;有的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在提升质效方面着力;有的强化参与度和仪式感,在协商形式上着手,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和正向作用。

实践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在集体协商中发现,“面对面”的形式存在一定限制性因素,比如一些职工代表不敢、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职工代表的功能发挥不到位;一些职工代表提出建议,往往需要多次与职工沟通,效率上打了折扣;受时空所限,一些“面对面”的集体协商一定程度上有“小圈子讨论”“小范围决策”的弊端,一些职工感到参与度不足。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大大增强了互动性和参与的广泛性,职工代表和职工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交流,各方及时表达诉求,及时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提高了工作效率。

打破“一张桌子”搞协商,“线上+线下”相结合,借助新技术助力集体协商更高效地推行,这样的创新“一直在路上”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开展集体协商是《劳动法》赋予工会和职工的一项民主权利,也是企业民主管理、民主协商的重要形式。促进职工和企业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是其本质要求。各级工会在依据全总《关于提升集体协商质量增强集体合同实效的意见》完善集体协商制度时,创新协商形式,丰富协商内容,增强协商针对性,提高职工满意度,让“党政所需、职工所想、企业所愿”得到最大力度的彰显,是一个硬任务,也是检验工会集体协商工作的一把“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