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比横比话变化

10.09.2014  12:13

——脱贫奔小康试点回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已历时5年多,试点县变化如何?还有哪些问题和短板?
  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作为典型山区农业县市,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曾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山区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是他们的共同“底色”。2008年,7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35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521元。
5年间,变化巨大,脱贫致富成绩显著。2013年,7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高于全省年均增幅0.1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逐步摆脱了以农为本、靠天吃饭的局面。
去年,7县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81亿元,是2008年的3.9倍,年均增长18%、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6.71亿元,是2008年的3.9倍,年均增长32.54%,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8%,比2008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8年的2.1倍、1.9倍。7县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保持30%左右增幅。

       发展仍不平衡
  “试点仍然‘在路上’。”华中科技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评估组表示,发展不平衡、资源“宠配”、极度贫困群体增收难、长效机制与长远发展思考不够等四大类问题亟待解决。“7县市与外界的差距缩小了,但在竞争中又拉开了7县市之间的距离。即使在一个县市内,中心地带、主干道周边的乡村与边远乡村也拉开了较大的发展距离。偏远乡村及贫困群体基本处于‘政策饥饿症’状态。”据统计,目前试点县处于“政策饥饿症”状态的边远贫困乡村要占到乡村总数的20%以上。
  要利用好资源“红利
          从纵向看,7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从横向比,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总量和人均指标有待提升。”据省统计局统计,7县市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仅3个,过10亿元的仅1个,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0.8亿元)的1个没有。“自身造血、科技创新、优势转化能力尚不足。”专家表示,特色产业发展有待挖掘。7县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一笔待开发的资源“红利”。当前,7县市有各类特色种植基地712万亩。加快发展就是要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要注重在农产品深加工和生态旅游上下功夫。“试点县工作延长两年,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全省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示范和标杆。”省扶贫办主任杨朝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