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精准扶贫还需把握“授渔”这个根本

14.03.2016  09:23

  “也许这家补助两头牛,那家给点扶贫资金,从收入数字上看就是脱贫了,不去管这两头牛将来是死了还是杀牛吃肉,就把这一户从贫困名单上删掉了。但明年没有了扶贫资金怎么办?”3月12日上午,经济界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杜鹰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委员对扶贫工作的讨论。(3月12日中青网)

  当前,精准扶贫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国各省、市、直辖区围绕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工作目标,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各地党委、政府真金白银投入、因地施策,也让不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和提升。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要实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很欣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层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关心和厚爱。我们也相信,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斗”中,随着驻村工作组、后盾单位、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昔日的穷山僻水定将焕发新的容颜,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根本改善。

  但是,扶贫工作中却存在这样一个突出问题:基础设施完善了、生活出路谋好了、基础产业确定了、基层组织建强了、干群氛围浓恰了,可是,当建扶组一轮建扶工作期满撤退,原有的规划、设想、产业却得不到很好的执行,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了返贫的现象。

  归根结底,还是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群众没有真正掌握一门致富的能力和方法,即授鱼和授渔的问题。授鱼与“授渔”,一字之差,寓义却相差甚远。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捕鱼的方法,则终生受益无穷,它深刻地阐述了掌握一门谋生技术和方法是何等重要。

  客观上讲,许多贫困老百姓都有脱贫致富的想法,苦于资金、技术、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生活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如何引导这一部分人脱贫致富,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在“授渔”上下功夫。

  如何“授渔”,笔者认为:一是要授理想信念。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贯彻落实党得安民、惠民好政策,让老百姓树立起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二是要授技术方法。要充分调研,找到制约发展“瓶颈”;要因地制宜,找准农民发展致富的“突破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在围绕特色农业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上项目;要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从简单的农业生产向加工、服务业转移;要强化培训,切实让农民掌握一至两门过硬的技能、方法,不断定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三是要授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建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突出解决好农民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及农业结构调整、项目盲目实施等问题,变“要我致富”向“我要致富”转变。

  为此,转变脱贫发展模式,创新机制,加大标本兼治的力度,从贫困源头上抓起,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才能从治标到治本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