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对症下药”(委员手记)

06.01.2016  10:53

湖北省长阳县政协委员 林汇泉

            关于扶贫工作,大家从理论上都知道要“造血式”扶持,但一到贫困农村,一接触具体的贫困群众,就会有人不断提出要资金、要项目、要硬件设施建设等等,似乎全部都是钱的问题。很少有人提到需要帮助提供发展思路,更新理念,加强自力更生发展特色产业的“造血式”想法。

  有一个交通十分发达的村,3000多人口,只有4户人家大门口不通公路,可仍然是“重点贫困村”。这说明,贫困不单纯是硬件的问题,没有主观能动性,不努力发展生产,再多的扶持也脱不了贫,甚至会产生依赖思想,出现“等、靠、要”的局面。

  农村的贫困现象比较复杂,不只是“精准”了“对象”就能解决问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对象与对策,应该因人制宜,因户制宜,分类型采取措施;应立足长远,实现有内生动力的脱贫,也就是说,扶贫的核心在于“扶人”“扶志”“扶智”,才能做到有生命力的有效脱贫。外因只是辅助因素,内因才是决定因素。主体是贫困户自己,发挥出主体作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深入的调查研究中我发现,贫困人群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同治病一样,需要各有处方,对症下药。分述于下:

  一、丧失劳力型。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因为残疾、重病、精神障碍、孤寡老人等丧失了劳动能力,很难靠自身发展脱贫。这样的人群只能是通过政府各种渠道予以保障兜底。这项工作已经有民政、残联、卫生计生等部门在做,需要的是与精准扶贫政策整合配套,更加完善,让这类人有基本医疗(包括“大病救助”)和基本生活保障。

  二、积极进取型。有一部分人有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也有脱贫致富的愿望与动力,积极进取。但缺乏眼光和前期资金投入,总是在落后的传统农业中挣扎,付出不少,收获不多。对这种类型的人要提供理念上的帮助,在村里成立有特色的产业合作社,以村为单位成立“致富能人”带头发展,互助发展,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请有关专家和致富能手帮忙设计符合自己特色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发展项目,搞技术培训,授人以渔。政府提供部分小额无息贷款,以便前期投入。对这类人群的扶持只要得法,效果会很好。

  三、不思进取型。有一部分人有劳动能力,但没有脱贫的意念,比较懒散,甚至有好逸恶劳的现象,知道自己的“贫困”政府一定会管,争低保,吃低保,还说低保的数额太少,常常说怪话,发牢骚,对这类人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一是加强教育、感化和带动;二是要鼓励他们积极劳动,把低保和其它政策上的钱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发给他们,比如,他自己发展了多少生产,养了多少牲畜,开展了多少劳动就给予奖励,用激励的方式推动他们脱贫。不要直接给钱养懒汉,以免产生“破窗效应”。

  四、智能低下型。有一部分人有劳动力,勤劳善良。但智商较低,主要表现在不会计划、安排、打算上,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发展生产。钱没用在刀刃上,力也没用在刀刃上。这类人不仅很难富起来,即使富了也稳不了,而且很难靠外援扶持。治穷先治愚,对这类人的扶持需要更具体,必须在村里结合实际情况想办法,由村委会统一指导和安排,委派或聘请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最好是邻居)帮忙当家作主,一户帮一户,结对帮扶,实施借脑工程和跟师学习。在能人的带动下跟随其发展产业、投入生产、增加本领,跟随其安排生活、精打细算、当家理财。逐渐改变,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