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看板桥

25.12.2015  09:48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坐落在南北两山拱护的富水湖两岸,有10个村民小组、共375户,其中贫困户144户,两年前还穷得叮当响,周边人都说“有女莫嫁板桥郎”。就是这样一个村,在省纪委驻点帮扶下,经过一年多精准扶贫,变化显著,成了脱贫致富的样板村。12月17日,本报“我看竞进荆楚”参访团一行走进板桥村,探寻穷村精准脱贫的密码。

  告别土坯房 全村住楼房

  “面积220平方米,宽敞得很。这是客厅,这是主卧,这边是大阳台,风景最好,一眼就可以看到富水湖……”在已装修一半的三层楼新居里,37岁的贫困户刘会忠兴致勃勃地带着参访团参观,一直挂在脸上的笑容,如屋外冬日暖阳般灿烂。

  刘会忠的新家,在新建的白鹭新村安置点,前临一条穿村而过的漂亮旅游公路,背靠美丽的富水湖。统一设计的三层建筑,一色的白墙,荆楚特色的飞檐翘角,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再过一个多月,新房就装修好,正好搬进去过春节。”刘会忠乐呵呵地说:“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终于可以在楼房里过个年了。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真心感谢省纪委工作队的帮扶。

  土坯房,一度是板桥村的标签。村支部书记刘鹤鸣说,1958年,因修建富水水库,全村移民至板桥。跨越半个多世纪,当年的土坯房早已经破败不堪。

  去年8月,根据“避险解困”专项规划,白鹭新村拔地而起。目前,一期三排48套楼房已建成,二期25套也主体完工。73户村民,政府补助每户2万元、每人3000元和土坯房拆迁每平方米160元。

  驻村第一书记刘兴美说,每户房子造价18万元左右,村民自己出资8到10万元,其余资金由村里整合各种扶持资金。

  刘会忠夫妇俩都身体有恙,一家两口还住在半个世纪前建的土坯房里。“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能住楼房。”消瘦的刘会忠感叹道。

  让刘会忠乐得合不拢嘴的还有一件喜事:政府在产业扶贫贷款中拿出6万元,作为他的股本分别入股大畈麻饼厂和香菇基地,他每年可分红1.3万元。“夫妻俩在村里做保洁,一年4800元,加上到村里做些杂工,一年又可以收入8000元。”刘鹤鸣说,“一年有二三万元,这日子就过得去了。

  车行弯曲的乡间水泥路,跃入眼帘的全是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据介绍,短短2年,全村已新建324栋楼房,加上此前已建的楼房,全村375户人家全部住上楼房。“过去全村土坯房,今朝全都住楼房。”刘鹤鸣很是自豪。

  二次流转 荒山变金山

  沿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盘旋而上,登顶南山远眺,一幅美丽而壮观的风景映入眼帘:一层层“人造梯田”连绵数公里,环山蜿蜒层层叠叠,脚下是黄土地,头顶是蓝天白云。

  “以前这里可是座座荒山啊!”刘鹤鸣意气风发:“5年后,万亩油茶树进入盛果期,荒山就会变成‘金山’。

  荒山变金山,有何诀窍?板桥经验:土地二次流转。

  板桥村1769人,人均2亩以上山林。坐拥大好青山,以前却有三分之一人口难脱贫。

  去年4月,村里引进湖北天宇公司,通过山地二次流转,集中3000余亩山林连片发展油茶,形成“公司+基地+村委会+农户”的新模式。

  何谓二次流转?大畈镇党委书记金大德释疑:就是村委会先从村民手中流转山林,然后再集中流转给公司。村委会以山林入股,占公司股份20%,村民在村委会带领下,成为了公司股民:每年按流转面积收取山林租金,并享受利润分红,还可以在基地干活挣工资。

  “每亩油茶利润不低于3000元。按占股分红,村民每亩每年起码能分到600元。”刘鹤鸣说,“油茶稳产收获期在80年以上,大家年年分红,好日子不用愁。

  一花引得百花开。深圳客商投资1亿元开发的富水花海观光项目,在富水南岸规划面积1500亩,也是通过“二次流转”实现资金、资源的重组分配。今年,已引进1.8万株日本樱花。

  “樱花树都已经有半人高了,明年春天就可以来赏樱花了。”刘鹤鸣说,富水湖在村中,隐水洞在村口,九宫山在村旁,加之花海、果林和温泉,板桥村的未来处处有景、四季有客。

  政府出股本 贫困户当股东

  板桥村8组的山坳里,山脚下13个黑色大棚一字排开,十分壮观。大棚内,一架架、一层层、一捧棒的香菇整齐排列。

  “这个香菇基地是才建的吧,一个多月前我来都没看到呢!”参访团成员、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金高伟很是惊讶。

  “就是上个月才开始建的,现在第一批香菇都上市啦!”8组组长章登高嘿嘿一笑。

  一个月前,通过省纪委驻村扶贫队牵线,湖北天宇公司投资120万元,在荒地上建起20亩的香菇基地,种植香菇24万筒。

  “村里23户贫困户都是这个基地的股东。”章登高介绍,改变过去直接发钱发物给贫困户的做法,政府替每户贫困户出资1万元入股,每户年底可保底分红3000元。

  “自己不出一分钱,啥也不用管,每年就能分红3000元,到哪里找这好的事哦!”53岁的贫困户刘应如接过话茬。3年前,因身患重症花去十几万元手术费,刘应如家一夜返贫。目前,他每月都要往返武汉一趟做化疗。“每年3000元钱再加上低保金,一年看病的钱不愁了。

  政府出股本,贫困户当股东的好事,可不止香菇。

  54岁的章拔俊,智障,妻子患有小儿麻痹症,3个孩子读书,长期靠扶贫补助和残疾人补助生活。政府在扶贫基金中出资1万元,为章拔俊做了10口网箱,再帮他把网箱租给本村水产养殖大户刘应日,刘应日每年给章拔俊3000元租金。“平时他还帮我做点事,一天给他150元工资。”刘应日说,这样的贫困户他带了3户。

  参观者说

  日新月异让人喜

  通山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金高伟

  我今年来板桥看了四次,看一次就由衷地高兴一次,村里一年多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我1958年到通山县工作,对板桥村非常了解,这是一个库区移民后靠村,过去全村都是干打垒房子或土坯房,北面是石灰石山,南面是荒山,守着2000多亩水面,没有任何产业。现在建了板茶大桥、通了路,发展了“长短结合”的富民产业,农民住房比县城还好。我儿子是通山县城市规划设计院的院长,白鹭新村的房子设计出自他手,他说房子设计有“缺陷”,没设计猪圈,每户却都有车库。当然,猪圈不能建在住房边,不能影响生活环境。

  自我“造血”保长富

  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 王细香

  板桥村过去业余生活几乎就是打麻将,现在每个湾子都有小广场,全村男女老幼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太极拳剑、广场舞、山歌大赛、唱快板、乒羽比赛……这就是村民逐步富裕后,带来精神文明的变化。

  过去扶贫,往往是过年过节的时候,给贫困户送些粮油和慰问金,只“输血”。现在的精准扶贫,是让贫困户有能力自我“造血”。村里最大的变化始于2012年,通过土地“二次流转”、资源共享,村民观念发生巨大转变,他们主业副业一起上,发展柑橘等水果种植和水产等特色养殖,迈上了彻底脱贫之路。

  “精准”二字烙心中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记者孔令双 张小健

  扶贫,为何又要加上“精准”二字?我们在板桥村找到了答案。村委会里图文并茂的扶贫台账,有全村所有贫困户的收入、住房、劳动力、致贫原因、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详细资料,以及脱贫措施、对接干部、扶贫目标。“精准”就是精准确定贫苦户,精准施策奔富路,精准发力保长富。

  边走边看边听,漫山油茶苗、生机勃勃的香菇大棚、网箱养鱼、新村安置点以及富水花海等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板桥村的活力和美好未来。老乡口中的“好政策”“好生活”“感谢政府”等话语真实而质朴,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就是对扶贫效果的最好注释。

  建设者说

  明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省纪委监察厅驻通山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 刘时俊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侯长安非常关心板桥村发展,每年至少2次到板桥村实地调研指导,指方向、谋规划、定思路。我们工作队按照侯书记的指示精神,重点帮助板桥村抓好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既重视当前,发展了香菇、水产、养羊等短平快的项目,为群众脱贫提供支撑,又立足长远,发展了油茶、乡村旅游等产业,为板桥村长远发展打下基础。目前,板桥村已初步形成了“南茶北果、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富水龙珠湾生态度假园和富水樱花园初具雏形,农村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同时,我们探索采取了资源共享、群体帮扶、产业带动三种扶贫模式,贫困户减贫幅度达75%,计划到2016年底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把板桥建成全省旅游名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继续推进白鹭新村、茶滩新湾、白鹭林湿地公园等项目,高标准打造江南水乡特色、宜居生态的乡村旅游景点,构建“春赏樱花、夏观白鹭、秋摘水果、冬泡温泉”四季乡村游,建设宜居板桥、生态板桥、美丽板桥。建好幸福苑,将全村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深化和拓展“三种扶贫模式”,确保36户贫困户114人到明年底如期脱贫,不落一人。

  记者手记

  “靶向治疗”方见效

  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产业扶贫是否精准是难啃的骨头。相对有限的扶贫项目和资金如何用在“刀刃”上,如何让贫困户能精准脱贫、不再返贫,更是难中之难。

  板桥村的做法是,坚持因人因地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靶向治疗”见效。

  例如,没有劳动能力或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如何彻底脱贫?

  给钱给物可解一时之困,但无法长久脱贫、真正脱贫。提供资金帮其创业不现实。若纳入能人大户产业体系,参与生产或经营的某个环节,仍面临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难题。

  针对这些难题,板桥村探索出“政府出资、贫困户当股东”模式,既解决了企业资金难题,又破解了贫困户能力不足问题。

  又如,农户均各有生产资源,或有田地,或有山林,或有水面。按照以往做法,国家惠民政策资金“撒胡椒面”难见效。“精准滴灌”瞄准谁?板桥“二次流转”模式值得借鉴。此前,村里3000亩山林归81户所有。东一块、西一块的零碎地,形不成规模效益。统一流转到村委会后再二次流转给天宇公司经营,村民收益得保障。

  此外,村委会整合国家各种相关资金投入荒山开发后,以20%的股份,参与公司分红。20%的股份由全体村民共享,家家有份。另外,山林所有权的农户还有地租收入。如此,既避免“垒大户”,让大多数人得实惠,又不损害山林所有权农户的利益。

  板桥村的精准扶贫实践彰显“靶向治疗”疗效:作为通山县去年10个扶贫重点村之一,经过一年努力,已是脱贫致富样板村。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100元,比上年增加159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