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襄阳探索”

29.05.2015  13:56
 

  过去扶贫撒胡椒面、均衡用力,现在集中精力解决重点地区重点问题;过去扶贫忽略了帮扶对象的感受,“我炒啥你吃啥”,现在注重调动帮扶对象积极性,“你想吃啥我炒啥”;过去扶贫只管当前,扶贫一阵风,现在注重培植产业、授人以渔,发展集体经济,既管当前,又谋长远……

  

  

  

  作为湖北省插花贫困地区的襄阳市,全市有37万贫困人口,其中境内南河流域内的保康、南漳和谷城3个山区县贫困人口占全市总数的55.6%。

  这些山区县的贫困人口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缺少产业支撑等,成为襄阳市扶贫工作的难点。

  如何让这些山区县的贫困人口尽快脱贫,直接关系到湖北省确定的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完成。

  去年以来,襄阳市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改革过去撒胡椒面,均衡用力的做法,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重点围绕南河流域内的贫困地区进行精准帮扶,探索出精准扶贫的“五帮工作法”,即:领导联乡帮、单位驻村帮、干部联户帮、区域协作帮、社会参与帮,调动了全社会帮扶积极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精准扶贫之路。

  一年来,襄阳市累计投入扶贫开发建设资金51.6亿元,减贫82235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7.5%,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五帮工作法”实现精准扶贫全覆盖

  5月 日中午,南漳县曾家坪村一组村民冯德刚家来了一位城里“亲戚”——襄阳市委统战部干部科科长刘辉。

  当天早上7:30,刘辉从市区出发,经过三个半小时的颠簸,才赶到离南漳县城54公里外路的冯德刚家。

  尽管心里早有了准备,但看到冯德刚一家的情况时,刘辉还是很意外:房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干打垒”的土房子、一台14吋的彩电、低矮的供桌、几把破旧的椅子……

  今年初,刘辉所在襄阳市委统战部负责驻村帮扶南漳县曾家坪村。

  为了调动帮扶对象脱贫积极性,市委统战部专门启动了“春苗计划”,动员单位20多名党员干部与村里20户脱贫意愿强烈、有一定经济头脑的贫困户结对帮扶,让每个干部拿出1000元为结对农户购买鸡苗、鸭苗、仔猪……   

  当刘辉从电话里知得知冯德刚有种烟叶的意向时,帮助老冯购买了20亩烟苗。加上老冯自己购买的10亩烟苗,共种了30亩烟叶。

  “今年烟叶估计能搞五六万块钱。”冯德刚信心十足地向刘辉说,“有了你的支持,我的干劲更大!

  刘辉与冯德刚结对帮扶,是襄阳市开展“五帮”活动的内容之一。去年以来,襄阳市共有2554名干部与3370户贫困户“联户帮扶”,通过点对点的精准帮扶,推进了脱贫致富的进度。

  在单位驻村帮中,襄阳市委统战部3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常年驻村帮助村干部出谋划策、争资金、上项目、育产业,扶贫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

  驻村干部摸底调查中发现,全村有60户D级危房,其中20户房屋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人命关天。集中安置这些危房户,成了驻村干部的首要任务。统战部发挥部门优势,联手襄大农牧等单位,利用社会资源,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办法,按照每户7万元的标准,为每家新建三间正房和一间厨房,新建20套房屋无偿给20户特困危房户居住。目前,已建成2套,其他18户地基已全部完工正进行主体建设,到8月底全部将交付使用。

  “我终于可以放心的出去打工了。”28岁的张大军站在已经盖起的红砖红瓦房前高兴向记者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前,远在深圳打工的他整天担心40年前盖的“干打垒”土坯房子突然倒塌,不得不每隔两三个月回家看看。

  “今年先搬迁20户,再用两年把另外40户搬迁完;发挥统战优势,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对曾家坪村10.1公里村级公路进行硬化;帮助村里发展核桃等支柱产业……”,在采访中,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孔凡才对驻村扶贫工作如数家珍。

  实行领导联乡帮,襄阳市“四大家”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贫困乡镇,每人每年深入调研不少于4次,帮助谋划发展项目、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实行区域协作帮,组织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新区、枣阳市、襄州区,各负责帮扶一个山区县里两个贫困乡镇,重点进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园区共建设等方面的协作,共同发展……

  通过开展“五帮”活动,调动了各个方面积极性,实现了扶贫工作全覆盖,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工作的新态势。

  二、“想吃啥就炒啥”激发贫困户致富热情

  曾家坪村西南,翻越几架大山就是保康县马良镇阮家湾村。百度地图上两地直线距离不过30多公里,实际行车距离却有90多公里。

  在大山间蜿蜒曲折穿行两个多小时,淌过一道滚水坝,记者一行才赶到了阮家湾村。等到下车时,从来没有晕过车的记者,禁不住呕吐起来。

  “你们多跑几趟就习惯了”,襄阳市地税局副调研员张兴汉安慰记者说,他是单位派到阮家湾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每个月至少来一趟,每次在村里至少住一周时间。

  走东家,串西家,几天走访下来,张兴汉发现,阮家湾虽然交通不便,但有很多资源:田少荒山多,可以发展养殖业;树少灌木多,可以发展袋料食用菌;林少花草多,野生兰花、金弹子、五爪枫、紫薇、杜鹃可以培植增收;水少沟岔多,可以以种植香米、胭脂米……

  守着这么资源,老百姓为什么不能致富呢?张兴汉发现,关键原因就是过去扶贫工作时没有摸到老百姓脉膊,不知道老百姓想什么,要什么,便一厢情愿地“我做啥你吃啥”,结果老百姓不买账、效果打了折扣。

    “我们来扶贫,不是发钱请客吃饭,更不是养懒人闲汉!”2月8日,张兴汉在村里召开第一次全体村民动员会时直言不讳,“我们不会直接给村民一分钱,但只要大家肯下力气、肯下功夫,我会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发展,直到脱贫致富。

  接着,张兴汉公布了扶贫“奖、帮、补”办法:养羊30只以上,每只羊奖励20元;新增烟叶种植面积1亩补贴50元,自修烤烟炉1个村里补100元,自建水窖每1立方水补100元,自修连接村组路每100米补1000元,危房改造村里补6000元……年底,将对脱贫致富的户发红榜、戴红花……

  扶贫思路一变,效果立竿见影。原来贫困户由“被动扶贫”变成了“我要脱贫”。

  38岁的陈雄茂找到张兴汉,谈了自己想法,想发展袋料食用菌,但缺少资金和设备。张兴汉二话不说,从单位帮扶资金中拿出1.8万元买来粉碎机、打孔机等设备,帮助陈雄茂发展食用菌。

  看到陈雄茂种的食用菌一茬茬出菇后,村里几个年轻人坐不住了,纷纷上门取经。如今,全村已有6户种植了食用菌,发展袋料食用菌已达3.5万袋。

  “现在是老百姓想吃啥我们做啥,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脱贫就有希望了!”张兴汉说感慨的说。

  “思想脱贫“是贫困户脱贫的基础和前提。在新一轮扶贫中,襄阳市改变过去给点钱、送点粮油、解决下当前生活困难的老办法,把调动贫困户积极性做为首要任务:襄阳市委宣传部组织机关干部轮流驻村,每名干部驻村一周,挨家挨户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市纪委为每户贫困户上门送上一封热情洋溢的《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鼓励农户主动脱贫;市委组织部组建了驻村工作宣传队,利用中午晚上时间,与农户拉家常、找原因、出主意、想办法……

  贫困户的主动脱贫的愿望被点燃,活力迸发,激情四射,信心满满地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三、“授人以渔”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谷城县庙滩镇石库村,处于两条山脉之间的峡谷间。5月13日,记者走进石库村,人宛如在画中穿行。

  在新修起2公里路边,安装了42盏新路灯。路的尽头,是一排羊圈,一只母羊正在生产;半山腰,围网中散养着1000多只小鸡,已有半斤左右。

  下午五时许,随着羊倌张爱国一声声呼唤,灌木丛中钻出一个个白点,在一阵阵“咩咩”叫声中,200多只羊羔慢慢汇在雪白一片。

  “最近都下了20多只羊,今天还有一只母羊要下呢!”张爱国笑得很开心,“到年底都能发展到500只了……

  石库村村支部书记王爱明介绍说,张爱国是村里专门从外面引进的养殖能手,先带动村里把养殖业做大做强后,再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向农户下放种苗、分散养殖、集中收购的办法,带动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曾经2000多人的石库村,现在仅剩下5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1人。“有能力有壮劳力的大多都搬迁出去居住了,剩下的留守老人多,扶贫工作仅依靠村民自身努力无法摆脱贫困现状。”襄阳市纪委扶贫工作队队长刘明说,“只有把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才有钱办公益事业,为五保老人、为贫困户缴纳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等等。

  围绕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支柱产业的思路,襄阳市纪委扶贫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多种资源,帮助石库村在流转的300余亩荒山荒地上,栽植2万多株核桃树苗,采取村集体和农户收益分成的办法,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调动了农户积极性;帮助村里购买了200只羊、1000只蛋鸡,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办法,培育养殖产业;引进普鑫置业有限公司,利用全村林业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通过互惠共赢的模式,共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

  短短三个月内,几大产业已现雏形。此外,帮助安装路灯、修建通村公路、修建拦水坝、兴建村民服务中心……村面貌燃然一新。

  培育支柱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村“造血”,既管当下,又管长远。襄阳,在扶贫工作中逐渐探索了一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四、扶贫现实困境亟待破解

  近年来,襄阳市扶贫工作,在全省走出了一条具有襄阳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但由于受国家政策、体制、机制等大环境影响,在扶贫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破解。

  保康县扶贫办副主任邓仁和从事扶贫开发十几年,对扶贫工作充满感情,他认为,当前扶贫工作有三个不适应:一是扶贫队伍建设与扶贫要求不相适应,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在乡镇一级,但乡镇上却没有专门的岗位和专门队伍,导致扶贫工作难以接地气,“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个别乡镇既便有相似的岗位,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干扶贫工作;二是扶贫体制不顺畅,扶贫办的地位不明确、权责不明晰、上下不对口、人员少、缺编制;三是现有政策与扶贫需求脱节。以保康县为例,经过摸底排查确定了152个重点村,“十二五”期间启动了32个重点村,“十三五”期间启动65个重点,这109个重点村现在享受到扶持政策,还有43个因为“重点贫困村指标”限制扶贫政策就覆盖不到,很难享受政策扶持。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金融政策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也是困扰脱贫致富的一大因素。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的冯天民,2年前开始尝试规模养殖山羊,由于经验不足羊羔成活率低,前前后后借债近十万元,直到今年才好起来,养羊已达140多只。新种植7亩多果树园,需要投资2万元引水进行浇灌却没有资金,影响发展。当记者问他为何不寻求贷款时,冯天民十分无奈:“养殖也好,种植也好,都需要一个时间周期,这个周期一般都是三到五年,但贷款周期却往往只有一年。贷款周期到了要我还的时候,我的产业发展周期还没有到收获期,哪里有钱还贷款?

  襄阳市扶贫办主任陈玉全认为,扶贫队员能力素质不足,也是影响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一些部门的工作队员要么是才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要么是快退居二线的老干部,缺少扶贫开发应具有精力和专业技能。今后,应加大对熟悉农村工作、具有一定农业科技知识的干部选拔任用力度,以更好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