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应提升可操作性

29.08.2014  11:40
          像吃惯粗粮的人突然改吃细粮需要一段适应期一样,河北省向精准扶贫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制约了地方落实中央扶贫政策的进程,需要尽快完善相关细节,增强政策在基层的可操作性。

  复杂的调查指标

  “我不识字,填不了这些表。”河北省涞水县娄村满族乡西营房村村民黄文奇说。记者在调查时看到,户表的几页纸,大小几十个问题,大多数贫困户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填写。

  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要求,建档立卡指标体系表格分为A、B、C三类,分别为户表、村表、县表,共17页,几百个问题。这些指标细化到贫困户一年吃多少斤粮食、多少斤油,住的地方距离水井和学校有多远,让贫困户和当地的干部们头疼不已。

  在涞水县娄村满族乡西营房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村委会将建档立卡的一整套流程挂在墙上。村支部书记吕桂敏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村里贫困户的识别工作已经进行到最后的公示阶段。记者注意到,吕桂敏提供的多份村民提交的原始申请材料中只有村民的年收入,并没有涉及到更多细节。

  吕桂敏向本报记者坦言,贫困户的详细家庭情况都需要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逐一核实,而除了特别贫困户外,大部分村民的贫困程度大同小异,因此要确定所有贫困人口并不容易,大部分情况下由村委会讨论决定。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由于表格比较复杂,村民很难独立填写,其中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数据,就连村民自己也说不清楚。因此,为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如期完成填写工作,村干部不得不替贫困户完成表格的填写,而贫困户对此大多也持欢迎态度。河北省大名县束馆镇小营村党支部书记贾振华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填一张户表至少需要20分钟。

  大量基础性工作让基层扶贫干部门倍感吃力。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罗强说,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国家下发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指标体系》,很多指标和统计项目专业性非常强,基层干部和群众理解操作起来有难度。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 张琦 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建档立卡指标体系非常细致,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操作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村干部的个人倾向在确定贫困户时的决定性作用并没有被完全消除。

  张琦建议,对建档立卡中村干部决定权较大的问题,建议建立起对乡镇村相关基层干部的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基层干部如实反映贫困户的真实情况。

  罗强希望国家能加大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的力度,在保持科学性的同时,将专业性指标和统计项目转化为基层干部和群众容易理解、容易操作的指标和语言。

   充满挑战的“一对一”帮扶

  即便建档立卡工作能够如期完成,地方政府还要想方设法在规定时间内建立起“一对一”的精准帮扶机制。 按照要求,各地要在7月底前,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都要明确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责任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们普遍认为,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精准帮扶体系并不容易。而这一体系是否科学将影响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罗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由于帮扶单位 实力 参差不齐,全部对7300个贫困村安排驻村帮扶工作队,对512万贫困人口、大约150万户贫困户安排帮扶干部有难度。

  “一些实力较强的部门能动用的资源较多,因此在帮扶贫困村时,见效速度较快,也许其他部门三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些部门一年就能完成,可以考虑在后期让其帮扶更多的贫困村。”罗强说,由于每个帮扶部门的实力不一样,对他们一视同仁会影响到扶贫的效果。

  但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并不会影响河北省推进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不久前河北省已经下发文件,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对一”的对口扶贫。

  罗强建议,国家应出台分批派驻工作队进行帮扶的措施,并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出列、动态调整及驻村工作队调整安排等问题作出规定。

  张琦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精准扶贫的制度设计之初在细节设计上存在一些与地方实践不适应的地方,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巨大的资金缺口

  虽然河北省近几年来一直在加大扶贫的资金投入,但与河北省贫困县对资金的渴求相比,投入依然不足,而地方财政却已经处于紧绷状态。

  保定市涞水县娄村满族乡西营房村与石圭村属于同一个乡,石圭村几年前被列为扶贫重点村,政府扶持当地村民建了超过100多个蔬菜大棚,水、电等基础设施都由扶贫专项资金建设,大棚的搭建都有扶贫资金免费提供,今年村里即将摘掉贫困的帽子。而隔壁同样贫困的西营房村经济发展就差很多,今年西营房村刚被纳入到重点扶持的贫困村范畴。

  石圭村临近北京,大量的蔬菜被北京庞大的市场消化。村支部书记贺建华告诉记者,村里帮助种植户寻找销路,只要蔬菜种植得当,不用太长时间村民就能实现脱贫致富。

  涞水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卢东海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由于扶贫资金有限,只能分批次进行帮扶。

  西营房村村民张伯亭没有等到村里被纳入到扶贫重点村,他借 钱建 了三个温室大棚,可是还贷的压力很大,他希望能像隔壁村一样早一点脱贫致富。

  卢东海建议,中央应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的资金,加大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的力度,比如农业部门的补贴和水利、电力部门的资金投入向贫困户倾斜。

  河北省还有许多“张伯亭”,按照河北省的规划,将对大量农村贫困人口发放5万元的小额贷款,用于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基层仍然存在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罗强说,要加大协调各大银行对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减少扶贫政策与银行现有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

  中国 农业银行 涞水支行客户部经理张武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由于贫困县的贫困户缺乏抵押物,银行在实施小额贷款政策时需要向总部申请,工作量太大。

  罗强建议,中央应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制定落实向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提供5万元小额贷款的具体办法,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确保贫困户贷得起、用得好、还得上。

  “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修改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和法律,为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扫清障碍。建议支持贫困地区搭建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允许扶贫资金打捆注入,撬动社会资本,放大资金总量。”罗强说。

  张琦建议,地方政府应创新金融和保险服务体系,以盘活财政扶贫资金,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中央可以鼓励各地创新投融资体系,增加低息和无息贷款、小额贷款的比例,鼓励地方在农业保险如何更好支持农业发展、山区的碳金融上做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