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应处理好四个统筹关系

08.01.2016  10:54

杨朝中 黄涛       

 

    (一)把到村到户到人扶贫措施与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
          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到人与片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各自工作侧重点不同,推进方式不同,但二者并不是矛盾关系,更不是对立排斥关系。要正确处理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到人与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两者结合”、“两轮驱动”。通过到村到户到人精准扶贫,推动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条件改善,带动到村到户到人精准脱贫。
          在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一要着力推进贫困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培育贫困县特色支柱产业和市场主体,加大“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贫困县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二要按照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三要完善贫困县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扶贫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切实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四要坚持市场化、多样性、可持续原则,进一步创新扶贫资金运作模式,加快构建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协调配合,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协作,民间资金等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扶贫资金供给保障体系。五要加强贫困县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内修人文、外修生态”,强化发展的生态刚性约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县域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确保精准脱贫持久的动力和不竭的资源。六要着力在能力素质提升上实现突破。整合好各类培训资源,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切实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真正做到培训底数摸得清、措施跟得上、效果看得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把当前脱贫与长远致富统筹起来。
          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近期目标,而不是长远目标。在我们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既要着力抓好近期脱贫问题,还要关注为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骨干产业项目,注重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二要在项目资金的投向上,既把解决当前扶贫对象增收脱贫作为首要任务,又探索建立促进扶贫对象可持续稳定增收的门路渠道和长效机制,特别要在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治贫困人口的脆弱性返贫和长期贫困问题。三要统筹考虑健康、教育、技能等层面的长期治本措施,使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明显提高,最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四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让战斗堡垒“”起来,让村“两委”成为引领群众加快发展的主心骨和领头羊,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三)把增加即期收入与提高可持续创业就业能力统筹起来。
          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对低收入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把增加贫困群体即期收入与提高可持续创业就业能力统筹起来。一要积极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为贫困人口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增加就业提供机会。二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几个骨干品种的支柱产业梯级结构,让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惠。三要做大做强工业,发展与本地优势资源相结合的产业和高技术企业,将优势资源变成资本,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口红利。四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在农产品增值中富起来。五要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培训,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拓宽贫困户增收门路。六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加快贫困地区商业网点信息化改造,让贫困农户尽早融入信息社会。七要着力扶技扶智,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脱贫和创业脱贫计划,力争使每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都能掌握一项以上的就业技能。八要推进金融扶贫,建立贫困户个人信用档案,支持贫困县市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和扶贫资金,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和担保金机制。创新发展扶贫小额贷款,确保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实现“10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抵押、无担保、全贴息”的贷款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农户缺资金、贷款难问题。
          (四)把内生动力激活与外部有效帮扶统筹起来。
          外部帮扶是条件,自我奋斗才是根本。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也是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解决贫困问题,固然离不开外部的项目、资金、技术的输入推动,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精准扶贫一方面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另一方面,要在驻村结对帮扶过程中,让贫困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与地位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脱贫意愿和发展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贫困群众始终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唱主角,当主体,增加自信,获得尊严,提升能力。
(作者分别系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省扶贫开发培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