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16.04.2015  10:08
 

  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截至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5.07万户、14.38万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以贫困户整体脱贫为目标,以“双包双建双带双促”驻村帮扶为载体,深入开展“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集中力量扶贫攻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一、统筹三方力量,汇聚精准扶贫合力

  (一)坚持政府主导地位。按照“县负总责、部门帮扶、干部包户、乡镇村落实”的总体要求,全县共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273个,结对帮扶行政村273个,落实“321”干部包户责任制(县级干部包3户、科级干部包1—2户、一般干部2人包1户),3800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3970户、12704人,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干部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和县直单位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

  (二)聚合社会帮扶力量。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参与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组织全县44家龙头企业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村44个;组织4家金融部门,以政府贴息方式,开展金融扶贫,累计投入资金3600万元发展产业,在帮扶中实现了互利共赢;实施创业“回归工程”,先后有20多个企业和个人为家乡捐助和投资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落户投资项目35个,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脱贫致富。

  (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各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村组农户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脱贫计划由群众来评,帮扶措施由群众来议,主导产业由群众来定,资金项目由群众来管,真正让贫困户成为脱贫致富的规划者、参与者、受益者。在项目建设上,实行“一事一议”、“一户一策”,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充分调动贫困农户投身扶贫攻坚的积极性,使其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增收致富、甩掉贫困帽子。

  二、突出五个重点,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一)突出完善基础设施。按照“连片开发、集中扶持、合力攻坚”的全域扶贫原则,对县域范围内交通路网、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生态环境、住房搬迁等项目实施全面规划和集中连片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瓶颈。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完成346国道房县段大修,新修通村水泥路300公里,新修渠道249公里,解决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33平方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1800口,贫困户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库区移民等项目共完成2500户,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出行难、吃水难、住房难等问题。

  (二)突出生态搬迁扶贫。对高寒偏远、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梯度安置等方法,引导边远高山农户向平坝地区集聚,平坝地区农户向集镇或中心村集聚,十二五期间建成园艺、军店双柏、化龙古城、窑淮界山、九口山堤坪等搬迁小区27个,完成扶贫搬迁1882户、7528人。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发展产业等帮扶措施,确保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三)突出产业扶贫增收。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驻村帮扶的主要抓手,作为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围绕核桃、食用菌、中药材、茶叶、蔬菜、烟叶、山羊、大鲵“八大”产业,立足贫困村资源条件,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为贫困户筹措扶持资金、免费提供种子种苗、联系市场销路等多种渠道,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2014年,贫困户新建茶叶、蔬菜、核桃、中药材等产业基地4万亩、发展山羊35000只,引进龙头企业5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家庭农场35家,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户均增收1021元,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成效初步显现。

  (四)突出社会保障。按照“一有、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健全扶贫开发与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有效衔接机制,实行分类帮扶。2014年落实农村低保户25701户、43054人,五保户6021户、6021人,发放补助资金6993万元。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帮助贫困户解决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和新农合个人缴费困难,确保贫困村养老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99%、99.5%以上。

  (五)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围绕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阵地议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完成280个村“两委”换届,613名能人、致富能手、创业成功人士进入村“两委”,其中有114名能人担任村书记;县财政预算1000万元用于解决村干部工资、养老保险待遇,充分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30个,新发展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村40个,全县累计达到250个;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通过“一会两票”决策村务要事1800多项;加大投资建设工作力度,90%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部实现新建或改扩建。

  三、狠抓六个到户,提升精准帮扶水平

  (一)帮扶资金到户。推动县农商行、县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边远乡镇和村延伸,完善扶贫贴息政策,增加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扩大扶贫贴息项目贷款和到户贷款规模。2014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177万元,1200户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各驻村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干部共投入帮扶资金2500余万元,用于完善驻点村基础设施配套,帮助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发展产业到户。按照“规划到村、产业到户”的要求,把增收项目落实到每一个产业、每一个农户,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到2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到2个增收项目,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服务,确保产业覆盖区贫困对象普遍受益,真正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三)科技培训到户。通过整合“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春风行动”等项目资源,落实贫困家庭中高职生职业培训和贫困劳力短期就业创业培训补助。2014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培训5200余人次,全年共组织劳务输出13.2万人,劳务经济达18亿元;发挥驻村帮扶单位职能优势,开展“流动课堂”,实施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让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都能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致富能手累计超过1000人。

  (四)环境改善到户。以开展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为载体,推进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抓农户室内净化、房屋亮化,抓室外美化、绿化,抓场地、道路硬化,全面提升农村居住环境。2014年,通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县共改造房屋2723户,“一建三改”1582户,硬化绿化农户庭院、户院路8573平方米,窑淮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镇,全县共创建生态示范村68个,其中以杜川村、榔口村、龙潭峪村、界山村为代表的省级8个,以三岔村、东沟村、西沟村、土城村、五谷村为代表的60个村。创建以晓阳村、七河村、中村村、高桥村、长望村为代表的市级美丽乡村20个。

  (五)安居工程到户。为贫困群众开通住房保障“绿色通道”,加快规划用地、建房许可等手续审批,优先安排房屋选址和规划设计,统一减免相关收费。采取就地安置、集中安置、插花安置等多种方式,落实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扶贫搬迁等补助,妥善解决1200户贫困户住房问题。

  (六)惠农政策到户。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走访座谈,及时向群众宣传惠农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先后制发简报16期、宣传资料2万份,电视台制作宣传片20余期,达到宣传到村到户目标。对所有惠农补贴一律实行“一卡通”直补到户到人,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避免资金“跑冒滴漏”,确保惠农资金足额发放到户。2014年共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粮食补助等惠农资金6804万元,惠农补贴到位率达100%。

  湖北省房县扶贫办主任    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