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等地在贯彻贵州会议精神精准扶贫现场会上发言摘要

10.09.2015  09:07
          9月8日,全省贯彻贵州会议精神精准扶贫现场会在十堰召开。近年来,十堰市在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中全力开展扶贫攻坚,呈现出生态美、人文美、百姓富的良好局面。会上,十堰市及竹溪县、竹山县作了典型发言,特摘要刊发。

  十堰:内外兼修 合力攻坚

  十堰,肩负着近8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双重使命。近年来,特别是贵州扶贫座谈会后,该市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既富口袋、也富生态、更富脑袋,全力以赴加快贫困山区绿色转型、全面奔小康步伐。

  “十二五”以来,十堰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4.22万人,其中去年减少8.62万人。

  内修人文:物质不足精神补

  干部修党性,提振精神区位。举办“流动党校”,开展专项整治、“电视问政”,掀起“作风风暴”,在决战贫困中实现“清廉为官、事业有为”,办成了一批改变和优化十堰发展格局的大事要事。

  群众修美德,激发脱贫斗志。精准扶贫与道德扶贫、文化扶贫有机结合,自强自立、穷则思变、富而思进、崇德向善在十堰大地蔚然成风。全市星级文明户创建面100%。

  社会修正气,凝聚扶贫合力。通过深入推进法治十堰、平安十堰、诚信十堰建设,打造阳光政府、效能政府,推行“三官巡村”,开展助困、助业、助稳等活动,把党委政府、干部群众、市场主体融合到扶贫攻坚“统一战线”之中。

  外修生态:绿色转型天地宽

  植绿兴绿,种下“绿色银行”。“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9.1万亩、封山育林74.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32%提高到64.72%,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三项指标全省第一,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等,绿色已经成为十堰的底色和主色。

  治污控污,建好“生态家园”。在全省率先制订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等制度,自筹资金17亿元推进城区五条河流治理,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关闭转产规上企业,永久性减少税收22亿元。

  转型升级,收获“金山银山”。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产业转型助推全面小康。目前,全市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达到542万亩,汽车产能达到80万辆,旅游业年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

  精准发力:决战贫困奔小康

  “四双”帮扶“结对子”。全市1236支工作队、1068家企业、10.2万名党员干部驻村包户,实现了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目前,规划精准帮扶项目5.5万个,到位资金4.6亿元。

  搬迁挪出“穷窝子”。紧密结合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市已搬迁贫困户1.7万余户,退耕还林14.4万亩。

  助学拔掉“穷根子”。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大幅提高贫困家庭“两后生”补助标准,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金融扶贫“闯路子”。探索构建“政银保”金融扶贫模式,有效破解贫困户“贷不到”、“还不起”,银行“不愿贷”、“不敢贷”等难题。去年以来,撬动银行小额贴息贷款10亿多元,7000多农户、600多家合作社、150多家龙头企业受益。

  强化保障“兜底子”。加强医疗救助扶持,将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将无力脱贫的贫困户纳入低保、五保,确保政策兜底精准到户。

  竹山:全面小康 绿色崛起

  竹山现有14.91万贫困人口和61个重点贫困村。该县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努力实现精准扶贫绿色崛起、精准脱贫全面小康“两个率先”目标。2014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8亿元,17900人实现脱贫。

  发展为要 敢为人先

  坚持绿色为魂,生态优先。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设,在绿色转型中推进精准扶贫,在片区开发中加速生态崛起。

  向特色要优势、向改革要资源、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动力,全速推进竹山十大改革,竹山县委荣获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县(市、区)党委”称号。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聚焦农业企业、农村产业和农民创业。连续4年获评全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A类等次,率先组建全省首家县级农商行,推进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全覆盖,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

  勇于担责 敢作善为

  强化党政首要之责,明确扶贫攻坚思路,力争每年减贫4万人,加快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目标。

  搬迁4万移民,建成3座水电站,迁建4座移民新镇,创造“竹山速度”。向荒山要地,建成通济沟等5大生态工业园。在悬崖峭壁上打通龙背湾库区、复建“天路”47公里,创造了40天修通宝丰一级路、建成生态景观河道的奇迹。

  铁腕整治绿松石矿山,促成省级行业商会落户竹山,建成全国首个绿松石原石公盘交易平台。

  挂图作战 驻村包户

  挂图作战在一线推进。坚定“三年攻坚、两年提升、五年小康”攻坚目标,对11个作战区统筹规划,打造雷厉风行的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奖惩落实链条。

  强基固本在一线落实。抓好队伍建设,新改扩建155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村主职干部“一肩挑”比例达到97%。干部驻村,选派254名县乡干部兼任村“第一书记”。

  严实作风在一线彰显。落实岗位在村机制,普及369群众工作法,领导干部包片驻村、机关干部蹲点驻村、镇直干部联村帮扶,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三万”活动工作队“三队合一”,构建了扶贫开发统一战线。

  疑难问题在一线解决。坚持“四个切实”,开展诉访互动,因户施策拔穷根。

  竹溪:整县推进 精准扶贫

  竹溪围绕“绿水青山生态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目标,认真践行“三维”纲要,积极探索创新,提高脱贫效果,近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5万人,走出了一条“整县推进、精准扶贫”的路子。

  明确目标 压实责任

  明确时间表。按照一年夯实基础,三年整体脱贫,两年巩固提高的脱贫时间表,整合各类资源,对所有贫困村同时制定开发规划、同步启动整村推进,到2018年实现3.35万贫困户、11.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制定路线图。突出安居、就业创业、产业增收、解难帮困“四大工程”,完善整合、帮扶、考评、退出、奖惩“五项机制”,努力实现对象、项目、资金、措施、派人、成效“六个精准”。

  立下军令状。成立整县推进精准扶贫指挥部,实行挂图作战、军事化管理,全县划分为25个战区、310个作战单位,分类型分区域下达脱贫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压实脱贫责任。

  精准滴灌 力拔穷根

  精准识对象。农户自评、群众互评、代表测评、村级核评、乡镇审评,“五评”严程序。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五看有无病怏怏、六看有些啥家当,“六看”识对象,精准确定贫困户。

  精准扶项目。实施责任帮扶、产业扶贫、教育培训等十条措施到户到人,规划交通、饮水等到村项目923个,投资15.7亿元;农户脱贫发展项目8.65万个,帮扶5.7亿元。

  精准明责任。实行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单位、企业、科技特派员“三管齐下”的工作机制。

  蓄能聚力 造血强身

  生态扶贫健体。建设生态保护小区23个;对林木、林地、林权实行“红线”管控;发展茶叶、核桃、药材、魔芋等产业,辐射带动近20万农民稳定增收。

  金融扶贫支撑。对贫困户深入调查、评级授信、建立档案、搭建平台、信息共享,建立以信用度和发展能力为主的评级授信指标体系,最大限度地撬动金融资本投向扶贫开发。

  市场扶贫带动。龙头企业、合作社、村、家庭农场、贫困户建立多种利益联接机制,实现龙头企业带动扶贫产业,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

  精神扶贫扶志。建乡村讲堂、文化广场、青少年宫,开展“家规家训进万家”、“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鼓励兴家创业,激发脱贫斗志。(胡琼瑶 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