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大山深处诞生“绿色幸福村”
多年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郑家岭村还只是个普通的小山村,“偏、脏、穷”是它真实的写照。但如今,该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幸福村”成了它的代名词。是什么让昔日的“落后村”变成了如今的“幸福村”?村庄“好、优、美”的密码是什么?
产业兴村
农民增收才能安居乐业
郑家岭村有耕地面积1746亩,人口1705人。该村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柑橘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管理、因地制宜,进一步提升柑橘的品质和产量,拓宽销售渠道,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2006年开始,该村立足本地资源,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修建电站、创办柑橘产销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到50万元左右。与此同时,该村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通村主干道的硬化,并高标准建设新农村居民点。2009年,随着文体综合楼的落成,超市、文化活动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配套到位,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1年,该村又新建了一个年出栏5000头生猪的现代化养殖场,并带动全村30户农户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到2013年,郑家岭村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7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175元。
生态强村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
产业兴村带着全体村民快步迈向小康,但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始料不及的问题——大量的猪粪便没有及时得到处理,导致全村臭气熏天,飞蚊遍野。
村“两委”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把环境保护工作贯穿于发展建设全局。如何变废为宝成了亟待破解的难题。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该村通过企业自筹、政府扶持等方式,在养殖场建起了预处理池、厌氧反应器、沼气储气柜、沼液池和沼气输配系统。沼气项目运行以来,每年处理猪粪8760立方米,年产沼气22万立方米,用于200余户农户的炊事用能,年创利润33万余元。该村还有效利用沼渣沼液,发展循环农业,形成了“猪-沼-果”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村“两委”乘胜追击,围绕“生态风貌古朴自然、基础设施功能现代、产业绿色有机”的发展思路,着眼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对村级道路进行绿化,种植水杉、银杏、楠树等树木3000多株;美化居民点,种植桂花树、红叶石兰球等树木2000多株;利用观音堂水库资源,发展生态水产养殖。郑家岭村终于从“偏、脏、穷”变得“好、优、美”,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地。
村民赞村
幸福的日子这边独好
沼气项目建设,只是郑家岭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冰山一角,节能灯、节能灶、太阳能……污染下去了,农业产量上来了,农民的腰包也就越来越鼓了。
现年50余岁的曾其生是三峡移民,住在郑家岭村第四村落。以前,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他家的农产品老是销售不出去,家里生活特别困难。2010年,移民后靠之后,曾其生在村里的支持下,种植了4亩长红脐橙,经过一番精心培管,2013年仅脐橙收入就达到2万多元,家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风貌自然、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回归,郑家岭村把农村建设得“看起来更像农村,住起来更比城市”,让村民们既享受到了田园美景,又感受到了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王爱平) (中国社会报2014年6月25日2版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