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调关镇:发展产业助脱贫

22.12.2020  01:31

  中新网湖北新闻12月21日电 (马益春)“扶贫不只是输血如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户提高造血功能如找准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湖北省石首市调关镇港村党总支书记杨炎华如是说。近年来,石首市运管所与市工商银行共同组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围绕脱贫增收目标,帮助全村贫困户稳健迈步,确保今年实现全脱贫。‍

  因户精准施策

  田块高低大小不一,人多田少,人口居住分散,10人就有1.5人贫穷——这是槎港村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村庄要想致富,必须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

  徐孝友家住5组,全家三口人,过去全家的收入都靠三亩水稻田,“田不多,收入也不多,老婆埋怨,我也没有办法!”想让全家过上好日子,徐孝友却找不到出路。

  3组戴中友也有类似的苦恼,一年只有两个月忙农活,想做事,可有力无处使,收入本来就不多,还要给经常生病的老母亲看病,日子过得不开心,40多岁还单身。

  如何摆脱贫困?缺项目?缺资金?槎港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认为,首先要逐户理清头绪、精准识别。从2015年开始,槎港村开展了对贫困户找真穷的识别工作,通过摸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户、315人。

  扶智扶志结合

  槎港村2组罗培珍的孙子李泰荣,在湖北文理学院就读,原市运管所副所长李金福每逢寒暑假多次去看望他,每年自掏腰包为其提供生活补助三千多元。每年大年三十,李金福都要带上年货,与其交心谈心,送上慰问金。

  在武汉打工的徐孝友说,“日子虽然比以前累,可觉得这样的生活有滋有味。”原来工作队三番五次来家里劝说,帮助他在外务工。现在农闲时徐孝友也不再找人喝酒打牌了,人们说他真像换了一个人。

  戴中友成为建档立卡户后,村里帮助他家住房进行危改,免费送来了鸡苗,还为他安排公益性岗位,年工资1.5万元,养的鸡增加到160只,养鸡收入加上各种补贴逾两万元。他觉得,以前和现在两种生活方式给他的感觉真是不一样。当村支书说为他介绍对象时,他掩不住的激动满脸通红地说,以前不敢想,现在每年都有了存款。

  工作队还帮助陈振高养殖小龙虾,请土专家手把手教技术,6.8亩田纯收入达2万多元,在外打工的爱人听说后,从广东回家一起养虾、养鸡等。从此,陈振高变得越来越勤劳,现在住上了楼房!‍

  瞄准优势产业

  如果不养殖小龙虾,槎港村有多穷?“贫困户难以脱贫,在外打工的人不想回家……”近几年,14组贫困户高书在自家养殖10亩的小龙虾,尝到甜头后,又在邻近的华容县流转了100多亩,每年纯收入有30多万元,很快还清了债务,盖楼房买小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像高书这样依靠小龙虾致富的槎港人不在少数,自贫困户建档立卡至今,小龙虾已成为支撑槎港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槎港村稻虾连作的贫困户62户,占贫困户数70%以上,涉及人口237人。槎港地势高,大面积的清水湖,土质优良,又没有污染,成就“调关小龙虾”优质品牌,遍销全国各地。

  近年来,小龙虾很快形成产业集群。因病致贫的郭新建,看到养小龙虾有奖补,有帮扶资金,还有镇、村技术培训,他嫌自己稻田少,又在湖南承包70多亩,仅小龙虾每年纯收入逾20万元。孙贵桃以前住着危房,有病无钱治,现在每年能得到近一万元的产业奖补,“虾稻连作”7亩,养鸡270只,喂母猪2头,全年净赚10万余元。刘为华也投入20多万元,在公安承包140亩搞虾稻连作,立下“我要脱贫致富”的誓言……

  住牛栏棚的毛建良,村干部帮他建房,驻村干部为他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建起鸡鸭养殖基地。还要他参加镇里举办的养鸡技术培训班,他感慨,不只是让我学到了技术,还使我懂得了如何去生活。毛建良正琢磨着养多少,怎么销售等,驻村干部像摸透了他的心思,当即表态,你养多少只我们帮你销售多少。他打消了顾虑,每年出售鸡鸭1500只。一家人觉得日子过得有奔头,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小龙虾、鸡鸭等这些绿色、环保农产品特色产业养殖,进一步巩固了全村脱贫攻坚成效。人们的笑声和槎港湖清水哗啦啦声汇成一曲曲“脱贫致富歌”。(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