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军:“村村响·残疾人之声”小喇叭传递大能量

17.04.2017  09:52

4月11日一大早,宜昌市点军区桥边镇上峰尖村残疾人覃宗全像往常一样,搬了张凳子坐在小喇叭旁,聚精会神地听着里面播放的“残疾人之声”栏目,了解区里传达的各种方针政策和便民惠民信息。   

2016年11月,点军区率先在全省、全市采用小喇叭建成“村村响·残疾人之声”广播。截止目前,全区已开通4100只终端小喇叭,为残疾人家庭开展广播服务。

小喇叭传递出的大能量,正在一步步改变这个特殊群体。

4100只小喇叭落户

过去,点军区搞过大喇叭广播,近处扰民、远处听不到,留下了太多烦恼与教训。”点军区残联理事长付定喜说,这次“坚定搞小喇叭”不动摇,目的在于:一来搭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二来给残疾人朋友提供政策宣传、就业培训、惠残信息等全方位服务,三是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平台。

奔着这个目的,去年年底,区残联紧抓全区“村村响”工程建设机遇,在征得区委、区政府同意后,将“残疾人之声”纳入了全区“村村响”工程,并先后投资190多万元,建成了包括区级及5个乡镇(街办)、48个村级广播网,实现省到村五级互联互通。

小喇叭数量不够怎么办?区残联走出机关,会同区人社局、贫办、辖区农行、农商行、人寿财险公司,举办小喇叭捐赠仪式、招聘会等多方筹集。而且运用市场手段,协调金融、人寿财险等5家单位落实18万元先期共建共享小喇叭。

截止目前,全区兴建区乡平台6个,村广播室48个,已开通4100只终端“小喇叭”,辖区3000多残疾人家庭中2000户有了小喇叭广播。

点军区村村响广播,点军区村村响广播,点军区村村响开始广播,欢迎收听……”如今,“村村响.残疾人之声”每天早上7:30、中午12:00、晚上5:30定时开播,一次不少于1个小时,不影响正常办公和市民休息。

广播内容既有突出学习专题、领导寄语、法治建设、惠残政策,又有叙说点军、身边人物、就业信息、农时季节、安全常识、助残日等应知应会知识;还有精心挑选曲艺欣赏、好听音乐、作品创作、书海泛舟、经典诵读等文化经典节目,以及大量励志广播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各地自办内容,应急广播内容,形式多样,残疾人朋友喜闻乐见,寓教于乐。

2000名残疾朋友受益

事实上,“村村响·残疾人之声”广播服务的全面启动,给点军区千余残疾群众带来了两大转变,一是思想上的转变,二是生活上的转变。

这个残疾人节目办得好,我在上面学了很多东西。”今年41岁的肢体残疾人覃宗全。这段时间,他天天缠着镇、村残协委员帮忙找文章和诗词,教他一遍又一遍用手机录制参赛诵读作品,前后十次录了改、改了录,积极参加由宜昌市残联和三峡晚报举办的“亮出你的声音”残疾人朗诵比赛。以前的他总打电话给区残联发牢骚,现在开口就感谢残联给他送小喇叭。听到不少“村村响·残疾人之声”广播里的政策、信息和知识后,从抵触到拥护,覃宗全完全变了一个人。

去年春节期间,点军街办牛扎坪村二组残疾人王胜章无心过年,一筹莫展,原因是不仅自己工作无着,大学毕业的儿子也在为找工作发愁。通过“村村响·残疾人之声”播送的招聘信息,于正月十六应聘到华联印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上班。转眼快3个月,他本人干得很努力,家人高兴,公司满意。他专门给区残联打电话,感谢小喇叭为他带来了就业信息。

艾家镇艾家村4组48岁的肢体残疾人王守琼一天三遍准时收听小喇叭,一个节目也不落下。就连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的邻居李声梅,自从村里为她装上“小喇叭”,洗衣服、做家务,她总把椅子搬到“小喇叭”旁边一边做事情,一边听广播。

土城乡安梓溪村给全村所有农户装上“小喇叭”,每天三遍听。                                          牛扎坪村倪拥军干脆把小喇叭挂到田间地头,和工友们一边干活一边听广播,大家笑称是学习生产两不误。

土城乡信访人龙某夫妇听了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关于规范信访行为《通告》广播后,自觉放弃非访、缠访等错误作法。

类似的个例还有很多。而陶慧芬、张在印等省市残联领导广播寄语和区委书记宋涛、区长高杰等“四大家”“一把手”全区拜年播出后,更是在残疾人朋友以及全区产生很好的反响,覃宗全说:“坐在家里就听到了省、市残联领导的祝福,感觉非常开心。

24小时的坚守保障

必须安全播放,24小时待机随时响、经常响、长期响、优质响。”为了保障“村村响.残疾人之声”广播及时顺畅播放,区残联组成由理事长、机关科室干部,乡、村残协委员,“村村响”广播员、残疾人志愿者等130多人参加的“残疾人之声”播出管护工作队伍,结合《点军区智能应急广播“村村响”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残疾人之声”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工作责任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各村平台和小喇叭情况随机抽查,对采编、录制、审核、播出、管护各个环节有人做、有人管。

为了确保稿件数量和质量,区残联从队伍抓起,连续举办了三场广播业务知识培训,每次参训120人,培训对象为区乡村广播员、残联工作者等。通过教大家学新闻写作,学广播技术,培养一批自己的“编辑”、“播音”、“记者”、“技术员”。

另外,区残联积极争取市残联、人社、广播电台、市图书馆等部门支持,利用网站下载、整理、收集2000多件音频稿源用于编辑制作。

在运行维护方面,区财政今年初又安排5万元专项资金,保障“村村响·残疾人之声”日常播出。

上有制度,下有“热度”。朱市街社区视力重度残疾人颜家军就是“热心听众”之一,广播时间一到,他便坐到小喇叭前,遇到推迟广播、出现杂音等问题,他会马上打电话问个究竟,春节也不例外。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农村残疾人民生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短板,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任重道远。”省残联理事长陶慧芬寄语“村村响.残疾人之声”广播时说。点军区残疾人在这条残疾人奔小康的道路上正一步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