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污龙”下月斩断 彻底终结漫漫截污之旅

19.11.2015  16:27

  长江日报讯(记者张晟)昨日从武汉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2号建议案督办会上获悉,东湖沿岸最后一个主要排污口将于下月彻底截断。这意味着,东湖将彻底终结大规模污水直接入湖的历史。

  据了解,目前东湖沿线唯一剩下的、位于东北岸黄家大湾的主排口,正在铺设最后一段长约百余米的污水进出水管道。待铺设完毕后,先锋明渠、东湖风景区先锋村等地约6000吨生活污水将不再入湖,而是进入新建的黄家大湾泵站,之后进入落步嘴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市水务局污水管理处称,随着上世纪80年代渔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快,东湖沿线相继形成数十个百吨级以上的大污水排口。统计显示,最高峰时每日超过30万吨污水入湖,严重污染水体。

  为擦亮城中这颗“明珠”,1991年东湖开启漫漫截污之旅。2002年后首次提速。2008年,关闭最大的官桥湖排口,东湖从此每天少喝4.3万吨污水。2012年起,截污工程进入冲刺阶段。“2013年,东南岸的九峰渠排口截污;2014年,洪山区财政局、紫松明渠和湖溪河排口等3个排口相继截污,加上此次即将截污的黄家大湾排口,东湖周边再无百吨级以上的排口了。”污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东湖周边排污口截污、雨污分流改造,严控涉湖项目审批、严管涉湖排污等多举并治,东湖水质逐渐向好。2006年,东湖摘掉水质“劣五类”的帽子;2011年,水质略低于四类标准;2012年,继续好转至四类水质。2013-2014年,东湖的部分子湖如团湖、郭郑湖、汤菱湖等多次出现三类水质。

  受降水、排污、底泥、水生生物等多种因素影响,湖泊水质呈动态变化,会出现一定反复和波动。目前,东湖沿线尚存一些零星的小、散排口,其水质的治理与修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眼下,全市已布局二郎庙、沙湖、龙王嘴、落步嘴和王家店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处理总能力可达每日80万吨,它们成为东湖的“守护神”。

  同时,投资158亿元的“大东湖”生态水网项目也在有序推进。它将使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等6个湖泊与长江连通,形成“大东湖”水系水网。长江武汉段常年为三类水体。通江连湖后,大东湖水质将普遍保持三类标准。

    相关报道

投资41亿 打响湖泊治理攻坚战

政协2号建议案办理推动中心城区湖泊截污大提速

    今年1至10月,中心城区已有12个湖泊共109个排口实现了截污,截污的排口数量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总和,每天因此减少入湖污水8万吨。

    湖泊截污是系统工程,建设难度大、周期漫长。因历史原因,中心城区湖泊周边存在着市政排污口污水直接入湖的情况。斩断这些伸向湖泊的“黑手”,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常态下,全市上下把截污治污视作贯彻国家战略、顺应群众呼声的重要内容,在截污面前没有商量的余地。不仅如此,还要确保实现2016年中心城区湖泊排口全面截污的目标。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借2号建议案办理的东风,武汉市加快了正在推进的治污两年决战计划,将用两年时间,集中推进城市治污设施建设,完善治污体系,提高设施服务能力,改善城市湖渠水环境,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美丽武汉提供强有力的水务支撑。

    治污建设方面,今明两年共实施项目149个,基本建成中心城区污水骨干收集系统,污水管网达到2000公里,改造升级汉西等6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287万吨/日,尾水排放全面达标。实现中心城区40个湖泊全面截污,湖渠水质全面好转。加快武昌地区“四厂合一”深隧建设。

    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厂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三金潭、汤逊湖、黄浦路等3座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建成投入运行;汉西、南太子湖、黄家湖等3座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加快推进。今年中心城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为过去三年增加量的总和。

    据悉,按照“治污2年决战计划”的要求,确保到2017年,全市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87万吨/日,污水管网达到2000公里,届时湖渠水质将全面好转。

    今年年初,市政协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号建议案,推动中心城区湖泊截污治污大提速。

    昨日举办的市政协2号建议案督办会上,受市政府委托,市水务局报告了2号建议案办理情况。市水务局表示,一年来,共投资41亿元,按照市政府做出的“全面铺开、主攻节点、市区分责、两年见效”的总体部署和市政协建议案办理要求,牢牢锁定“中心城区湖泊全面截污、收集处理设施全面完善、处理尾水排放全面达标、长效管理基础全面夯实”的目标,围绕“攻坚、提档、延伸、创新、谋远、长效”几个关键词,截污治污有了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