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战士凌宗云:巴东“抱火哥”

23.06.2016  06:13
修理装备 营救群众 营救现场

   中新网湖北新闻6月22日电   (谭凌云)“亲身实践才知道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并不简单,凌班长真的太专业了。”巴东县消防中队特勤班班长凌宗云,正手把手地向公交车驾驶员们传授着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连接使用消防水带。

  “踏实、敬业、能干、装备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当问及凌宗云时,领导、战友对他总是赞不绝口。

  2007年,凌宗云从江西宜春入伍,一直在巴东消防大队服役至今。在这九年里,凌宗云共参加各类灭火救援600余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被上级表彰为优秀士兵6次,连续多年获得湖北省消防总队优秀装备技师、十佳带兵班长、十佳岗位能手称号等。

  2015年2月16日晚11时许,位于巴东县信陵镇的一家小餐馆突发火灾,两个液化气罐从胶管处向外喷射着火焰。凌宗云意识到需要将正在向外排泄气体的气罐关闭,因为仅扑灭火苗,液化气仍将不断排出,当可燃气体达到一定浓度遇到明火极有可能发生爆炸,那将是十分危险的。紧急情况下他选择身穿防护服,冒着危险进入中心火场,用双手将正高温燃烧的液化气罐提出火场,并成功将火扑灭,随后他带领消防战士将其他明火扑灭,从而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

  巴东县曾经有一液化气灌装站,由于管道阀门损坏,气体不断泄漏。凌宗云赶到现场后,顾不上多想,他穿上防护服,在战友水枪的稀释作用的掩护下,义无反顾冲入白雾弥漫的充装屋。凌宗云凭借娴熟的技术动作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经过近20分钟的战斗,成功将损坏的阀门关闭,堵住了不断外泄的气体。

  由于地质条件影响,巴东全县境内分布着一些自然形成的“天坑”,这些天坑内部情况复杂,没有光源,一旦有人坠入,救援难度很大,但9年时间里,凌宗云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天坑救人行动20余起,成功救出多名群众。2016年5月,消防大队接到报警,一名群众与家人发生矛盾后外出三天未归,村民怀疑他跳入了天坑,但由于天坑内情况不明,村民谁也不敢贸然进入,即使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天坑里的状况。凌宗云经现场勘查发现,天坑口呈不规则形状,里面一团漆黑,进入后可能发生缺氧、绳子因折返点过多而断裂等情况,危险性很大。但凌宗云再次主动请缨,在战友配合下,捆绑安全绳进入天坑,足足在空气稀薄、深不见底的天坑里搜寻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遇难者并艰难地将遗体转移出来,让死者得以入土为安。

  过硬的业务素质是凌宗云自己“”来的,当新兵的时候,凌宗云就是老兵眼里的“拼命三郎”,各种训练项目都勇争第一。现在成了“老兵”,在新兵眼里他还是“拼命三郎”,无论是3000米、200米负重,负重登楼,单双杠训练,都不会输给18岁的小伙子。每天晚上,不管白天工作训练多累,他还自我加压,加练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基础训练。

  凌宗云还是队里的装备技师,他对中队编配的12大类170多种1000余件装备都如数家珍。在装备发生故障时,大家都会找他,而且他准能修好。

  此外,凌宗云待人真诚,积极、热心帮助新兵。曾有位新兵小毛试图放弃当兵,凌宗云得知情况后,从当兵的目标到父母的期望,从个人的前途到部队的荣誉等方面鼓励小毛坚持下去,还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一段时间过去了,小毛跟换了个人似的,别人练一遍,他不会就练两遍、三遍甚至十遍,身体素质和业务技能突飞猛进,如今小毛已是一名能完成各类任务的合格战士。(完)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