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检验发展成效--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观察(下)

08.04.2015  14:37

  民生决定目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惠及百姓。

  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下行压力,更要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重,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增收减贫,县域消费增长快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县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7%,增速高出全省0.9个百分点。

  县域消费增速高于全省增速,因为老百姓兜里“有钱更任性”。

  2014年,县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22336.1元和10849元,同比分别增长9.9%和11.9%。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领跑中部六省。

  增收来自哪里?湖北调查总队报告显示:2014年农民收入构成中,非农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而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只增长了5.8%,打工、餐饮等逐渐撑起农民的“钱袋子”,多元化的收入渠道不断提升着农民幸福指数。

  与此同时,去年全省减贫69.3万人,建成了一批辐射贫困地区广、带动贫困户增收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特色支柱产业,促进脱贫奔小康进程加快。“四大片区”GDP达到2985.8亿元,增长11.8%,高出县域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下降11.7%。

  公共财政,阳光支出惠民生

  去年,全省县域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破千亿元,达到1034.4亿元,增长19.8%,增速高出全省2.7个百分点。

  财政增收,钱去了哪儿?答案是:绝大部分花在了民生上。

  民生改善检验发展成效。潜江市去年筹资3.5亿元,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天网”工程让“两抢一盗”案件发案率下降58.5%,降辐居全省第一。该市去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被评为全国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

  老区红安,去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7%。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城乡低保、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全覆盖,全县村村通校车、通客车。

  黄冈市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实现城乡低保、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文化惠民等十大民生工程全覆盖。投资14亿元兴建全长458公里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连接7个县市22个乡镇,惠及230万群众。

  舍得硬投入,换来软实力。黄冈市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高达80.3%,4年实现40万人脱贫,城乡居民收入连续8年保持高速增长。

  城镇化率,25个县市区逾50%

  近日,省联投在恩施龙凤镇建设经营的龙马风情小镇,工地一片忙碌。龙马集镇距州城35公里,用地条件优越,人口相对集中,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条件得天独厚,恩施市决定在此打造龙马旅游风情小镇。

  龙凤镇是我省推进“四化同步”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黄梅小池、浠水散花、钟祥柴湖等21个“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交通、城建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中心镇的城镇功能日益完善。

  去年,全省县域城镇化率提高到46.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在50%以上的县(市、区),由上年的22个增至25个。

  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稳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进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入快车道,县域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甘勇 林建伟 刘卫军)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