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心系武陵山区,实施扶贫“1221”工程

24.09.2015  12:21

9月10日,中南民族大学召开全校各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安排部署该校主动实施的以全面持久帮扶武陵山区11个重点贫困村脱贫致富为内容的“1221”工程。

武陵山片区是国家确定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划定,该片区共有71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42个,省级贫困县13个,37个县市区属于自治地方,总人口3750万,少数民族人口1450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2%;该区域有经识别的贫困人口656万,占总人口的17.5%,占全国贫困人口的约1/10,在全国老、少、边、穷地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所谓“1221”工程,就是该校为帮助武陵山区贫困村脱贫致富,以派驻武陵山湖北片区一州11县市(恩施州8县市、宜昌市长阳、五峰、秭归3县)的12名联络员为纽带,由一名校领导带领两个学院、两个职能部门,派驻得力管理干部和青年教师,到地方推荐或安排的一个贫困村蹲点,既给予其智力支持,帮助出谋划策,也做实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每年向每个贫困村投入资金10万元;做到精准对接,持续扶持,村不脱贫人不脱钩。这样一来,该校就将有11名学校班子成员、22个学院、24个职能部门的上百名干部和教师直接参与到对贫困村的帮扶工作中去;党委书记陈达云就亲自挂帅,率领化材、马克思主义两个学院和组织人事、离退休两个处室,联系帮扶恩施市龙凤坝镇龙马村。

中南民族大学一贯秉承“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历来关注、重视以武陵山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深入恩施、湘西、铜仁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调查访问,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除鼓励、引导教师积极申报相关科研课题,开展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调查研究、科学研究,承担了数十项有关扶贫的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撰写了多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并将成果推广应用于实践外,还每年拿出150多万资金,支持贫困县市、乡镇建设基础设施,改善贫困村文化教育卫生条件(状况),组织专家学者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企业技术咨询服务、承接地方委托课题(如帮助制定各类战略、规划),积极参与湖北省组织实施的“616”工程(对口支援长阳县)和对口帮扶三峡库区(巴东县),成立了中国武陵山减贫研究院和恩施发展研究院两个针对武陵山区的区域扶贫研究机构。这些举措,有力助推了武陵山区的减贫事业,得到相关市州、区县、乡镇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一致好评。实施“1221”工程,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支持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最近,该校还聚集、整合国内武陵山研究各方力量,联合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在相关部门和地方支持下,共建“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期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更强大、更高端的智力支持。

在动员部署会上,该校党委书记陈达云指出,服务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乡村,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他要求,各学院各部门要提高认识,从校地实际出发,把帮扶贫困村当着份内的事,与学校、学院的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动真情,干实事;只要我们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必有所成。校长李金林指出,在武陵山区选择11个贫困村建立扶贫联系点,不单单是给贫困农户送资金、物资和智力,帮助他们早日脱贫,对学校教学科研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使我们转变科研和教学方式,积累宝贵的教学科研素材,使教学科研内容更加贴近现实(实际),我们要把所联系的贫困村建成科研跟踪观测站(点)和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点);通过解剖“麻雀”,对实践加以概括总结,形成新的观点、理论,乃至大学问,从而实现服务地方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共赢;为此,他要求各学院、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服务武陵山的工作,把实施“1221”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学院和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任务责任,落实责任人和经费等保障措施,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方案,把任务落到实处,并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

根据该校制定的《帮扶贫困村工作方案》,近期,11个帮扶工作组将分赴各自对口的贫困村,首先熟悉情况,摸清家底,了解需求,找准贫困原因;然后与乡村一起,对症下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措施、方案,分步实施。学校还将组织动员教职工向贫困户捐款捐物,资助性优价购买他们生产的滞销农产品,缓解卖难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扶贫工程,开了全国社会(高校)扶贫之先河,其扶持武陵山区贫困村的举动,很好的诠释了国家倡导的社会扶贫的善意,真正体现了作为一所民族类大学的责任担当与情怀。

(中南民族大学 社科处    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