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黄陂唯一女镖师:一根九节鞭吓退四劫匪

11.05.2015  13:00

  民国女侠刘二婆

  一场兵器展,将民国女镖师刘二婆拉回人们的视线。

  上月底,黄陂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在大余湾开幕,一根九节长鞭格外吸引眼球。此鞭由9节铁棍组成,是近期在木兰乡双泉村附近发现的。

  收藏者李先生说,九节鞭是古代镖师出行必备利器,推测应该是黄陂女侠刘二婆的贴身之物。据大余湾史料记载,刘二婆是民国时期黄陂唯一的女镖师,大名鼎鼎。

  进入大余湾景区大门,顺着青石小路前行300米左右,便是刘二婆镖局遗址。上世纪50年代,刘二婆随儿孙来到武汉主城区,这座装满传奇的宅子便空了下来。

  刘二婆的名气,始于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当年的一个夏日,河南潢川的一条小路上,刘二婆跟随四辆独轮镖车在大别山中艰难行走。密林深处,一名车夫突然被蛇咬伤,刘二婆不得不将受伤的车夫放到镖车上,自己来推。

  精疲力竭时,只听山风吹得有些异样,刘二婆下意识地叫大家停下来:“有劫匪!

  四名劫匪逼近,见押镖人是个女流之辈,不以为然。哪知刘二婆刷地从腰间抽出九节鞭,用力一舞,将一个劫匪的大刀击落。几名劫匪吓得目瞪口呆,四下逃散。自此,刘二婆名声大噪。

   一个人的镖局

  刘二婆原名刘桂兰,生于晚清同治年间一个镖局世家。起初,她并不想进入镖师这个行业。刚嫁到余家湾时,她相夫教子,在家中练练武功,从不抛头露面。

  不久,娘家人因病无法走镖,叫她回去客串。自从在娘家客串成名后,黄陂不少生意人把黄豆、粉条、布匹等运往河南贩卖,都请她押镖。就这样,她独自撑起了一个镖局。

  不走镖的时候,她就抽着水烟给村里的孩子讲走镖故事。现年82岁的原黄陂县图书馆馆长余永奇说,刘二婆护镖往往一路畅通无阻,劫匪只要看到镖车上插的“二婆”小旗,就会退避三舍。

  刘二婆镖局遗址的木头居室内,包浆浑厚的雕花大床、梳妆台、衣柜、八仙桌、太师椅,无不传递着古色古香的气息。正厅一侧,搁置着一个陈年木架,上面放着刘二婆生前习武的兵器。刀、戟、钩、叉,一应俱全。地面上蹲着一个石锁,这是刘二婆年轻时练臂力用的。

  接骨疗伤造福乡邻

  在大余湾人们心中,刘二婆充满传奇色彩,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从没学医的她,还会一手接骨疗伤的绝活。其故居百米开外的大余湾博物馆,珍藏着《民国女侠刘二婆》的宣传画。上面记载着刘二婆帮村民接骨疗伤的故事。

  有个老妇人骨头出了毛病,上门求助于刘二婆。病人特别紧张,老是憋着劲,骨头接不上。刘二婆就假装生气道:“这病我没法看了,你走吧。”病人转身走到门口,刘二婆忽然用膝盖把病人的脱臼处一顶,骨头就这样接上了。

  卖杂货的老余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70多年前,他还是个顽童,一次不小心从石头上摔下来,手肘脱臼,疼得要命。其父母把他带到刘二婆家,一扯一推,骨头就复位了。“真的太神奇了。

  上世纪50年代初,刘二婆身体抱恙,随儿子来到汉口定居。她与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习武人士金燕子、李铁头成为挚交。1962年,她因病在汉口三眼桥家中去世。

  2011年,刘二婆生前住过的百年老宅,被挂上“刘二婆故居”的牌匾重点保护起来。

  刘二婆的孙子余传华说,奶奶在县史资料中没有详细记载,甚至连具体出生年月都不详,但她离开半个多世纪,却从未被村民遗忘。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