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时报】第一书记在贫困村

07.11.2015  15:22
            不同地区的两个贫困村,同样来自司法系统的两名驻村第一书记,在帮扶农民发家致富中,均相中了种植业、养殖业,但却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上车了!上车了!大家抓紧时间上车了。”2015年5月30日早上6点左右,一名中年男子扯着嗓子向乡亲们大喊。这名男子叫邹海波。这一天,他将带领20多位农民前往河南三门峡市学技术。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陕南移民搬迁项目……”4个月后的9月22日,另一名中年男子浑厚而响亮的声音在山村飘荡。他叫余家全。这一天,他兴奋地向多位市县领导汇报了他工作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他们生在不同地方,工作地点不同,工作方式不同,但都来自司法系统,都有一个相同的愿望——帮助农民改变农村现状,都有同一个名字——驻贫困村第一书记。

  邹海波:没有办公地的村委会

  北坻坞村没有自己的村委大院,“村‘两委’在村小学办公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2015年4月,邹海波“想着毛主席老人家说的这句话”大胆做了个决定,告别熟悉的同事,离开河南三门峡市司法局前往河南渑池县仁村乡北坻坞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邹海波是三门峡市第二批驻村第一书记,也是自愿前往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的干部之一。“以前没有深入接触过农村,刚到农村,既新奇又担心。”2015年4月20日,邹海波驱车前往北坻坞村。当天当地的迎接,让他有一种“如同见到亲朋好友、家人的亲切”。

  但当人群散去,邹海波发现,北坻坞村没有自己的村委大院,“村‘两委’在村小学办公。仅60多名学生的村小学,腾出一间教室给村委会办公。”当地安排他在村委值班室——北坻坞村小学住了下来。

  北坻坞村位于渑池县仁村乡深山区,距离县城25公里、乡政府驻扎地7公里,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山村。全村6个自然村,共423户1053口人,贫困率达10%左右。邹海波统计显示,贫困户21家,低保户62家,五保户3家。

  初入山村,邹海波心情甚好,他每天8点半准时前往村民家里走访,没有特殊情况,下午5点半左右准时赶到北坻坞村小学,和住校老师一起吃饭。但随着对农村新鲜感的慢慢消融,孤独、寂寞像绵绵秋雨缠缠绕绕,不休不止。

  “单位工作相对单一,村里工作事小却繁杂,涉及土地确权、春天抗旱、禁烧秸秆、环境卫生、危房改造、邻里纠纷等等。”邹海波走访发现,当地民风淳朴,但普遍法律意识淡薄。

  比如:村民老杨私下把土地卖给了老汪,政府在确权时,老杨又要求政府“确权”给自己,双方争执不休。王大爷找到邹海波,两个儿子不给赡养费。两个儿子说:“你挣的钱不给我,凭什么我养你?

  “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在摸排调查中,邹海波最终梳理出几件紧要的事:流经北坻坞村的坻坞河亟待整修、北坻坞村小学危房及饮水问题急需解决,“授农民鱼不如授农民渔,农村长效发展至关重要。

  他还了解到,自2010年7月洪水冲毁北坻坞村河堤至今,坻坞河多次冲刷河堤,河床抬高了1.5米左右,冲毁良田60多亩、房屋8间。洪水还破坏了当地村民饮水管道。此后,虽几经修理,但由于冲毁河堤未修复,很难彻底解决问题。

  邹海波认真、系统调研后,“赶紧向上级领导进行了汇报,但修复河堤涉及村庄太多,至今尚未解决。”不过,他却利用河床抬高后的乱石材料,自筹3000多元资金,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员等进行免费培训,发展了优石、精美石头盆景项目。

  2015年5月30日,邹海波自己出资2000多元,组织村里21名农民前往三门峡陕县天盛养猪场、湖滨区崖底乡胜源家庭农场、幸香草莓种植合作社、湖滨区高庙乡养鸡合作社等参观学习。

  “当天,有的养殖户还没参观完就向对方要了自动挖粪机厂家的电话。”邹海波称,有几名养猪专业户参观完陕县天盛养猪场圈舍后,回家立即对自家养猪圈舍通风、排粪设施等进行了改造,“有的还联系厂家准备购进自动挖粪机等设备”。

  “农民很多时候也想发展,做点事,但找不到方向,没有思路。”在邹海波的带领下,“现在的北坻坞村发展大棚香菇11家,中小型猪场5户,年出栏生猪3000多头,小型牛场、羊场各1个、鸡场3个。

  “我们下一步要做大做强当地的拳头‘坻坞贡米’,正在筹备成立北坻坞村小米种植合作社,让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全部加入。坻坞贡米是北坻坞村第一产业,每年家家户户的小米产下来很快就销售一空,我们让它美名远扬。

  邹海波的努力不限于此。2015年8月15日,经过多方协调,他为北坻坞村小学解决了吃水问题。8月27日,他又协调三门峡市司法局资助该小学4万元,对部分塌下的厕所房顶进行了修复。

  余家全:帮养殖户注册公司

  让余家全欣慰的是,他看好的谢玉红终于开始准备规模化经营了

  “谢谢你啊!余书记,我的羊这次卖了2万多(元)。”2015年8月31日,陕西省镇巴县黎巴镇春生村的养羊专业户谢玉红紧紧握着春生村第一书记余家全的手,激动地告诉他,“这次收成不错,我想注册公司规模化发展。

  初中毕业的谢玉红今年30多岁,在外打工有些积蓄后,回家和妻子搞起了白山羊养殖。这次他之所以急切地告诉余家全要注册公司,一方面客户希望他加大供货量,另一方面扩大养殖规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谢玉红记得“余书记是县里来的干部,他肯定有门路。之前他来羊圈看的时候,曾说过‘有困难可以找他’”。谢玉红口中的余书记正是镇巴县政法委干部、现春生村第一书记余家全。

  余家全1989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刚参加工作时就在黎坝镇。这里人熟,地熟,看哪哪儿亲!”这使得镇巴县委组织部选派干部前往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但春生村余家全并不完全熟悉,“那时这里住户分散,水田少,街道杂乱”,但现在的春生村,不但进行了土地复垦、水田整修,还在集中搬迁的移民安置点修建了农村广场、500米的上山步行道等。

  “发展变化大,可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小孩,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想发展一个新党员很不容易。村‘两委’干部大多都50多岁了。”在春生村,“村支书50多岁,年轻的村文书也40多岁了。

  到春生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余家全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到,老刘家有个20多岁的高中生,“小伙子很有想法,在北京建筑工地上当了个小工头,干得很不错。我想把他发展成为预备党员。”但老刘告诉他,“娃不愿意在家待着。它搞建筑一年可以挣四到五万元。

  “发展预备党员,培养一名合格的村级干部很难。”可余家全没有气馁,他临走前给老刘夫妇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好不容易发现一个文化程度高的,我就想把他培养成村干部,因为改变农民观念太重要了。

  余家全对此体会深刻。在摸排全村经济发展状况时,他得知,位于川陕交界处的镇巴县黎坝镇春生村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454户1580人,其中贫困人口占比30%左右,在册贫困户126户445人,低保户89户129人,五保户5户5人,2014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

  可是要引导农民自主致富并不容易。因邻村引进了一家辣椒加工企业,余家全带领镇巴县农业局的相关技术人员对春生村土地摸排发现,该村部分土地适宜种辣椒,于是鼓励农民种辣椒。

  村民老王很不理解。“我都70多岁了,儿子在外省搞建筑,儿媳在县城打工,怎么种辣椒?既然政府派你来帮扶,为啥不给我们‘低保’?我生病了,国家为啥不给钱看病?再说老张比我身体好,怎么给他低保?

  余家全一一解释,并扳着手指头帮老王算账,一亩灌溉田种水稻亩产700斤至1000斤,投入化肥、劳力等费用1400多元。种辣椒,厂家提供种苗,政府提供技术,亩产收入可达1560元,“这还不算政府发放的100元补贴。

  老王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村民赵玉菊却遇到了麻烦。原来,中石化进驻黎巴镇钻探“春生1#井”修建公路时,工人未将移动的电线清理干净,导致赵玉菊赶农活归来时被绊倒摔成了骨折。

  事发后,赵玉菊家人多次到相关部门上访,要求责任方赔偿十几万元。余家全协助当地司法机关调查发现,施工方、当地供电局按照有关规定,在施工路段设置了相关安全提示,但赵玉菊不识字。双方僵持不下,“好在多次协调,最近事态有了转机”。

  更让余家全欣慰的是,他看好的谢玉红终于开始准备规模化经营了。今年9月,他帮谢玉红注册了镇巴玉红牧业公司,刻了公章,做了吊牌,还提醒他利用一块废弃地建个办公场地,最好再聘请几个人,公司起来了,就可以帮他申请相关扶持资金。

  余家全对春生村的建设信心满满。他联合黎坝镇、春生村“两委”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六个一”目标,即修通一条堰、开发一块田、整修一条河、扮靓一条街、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坚强阵地。其中,修建1200米的稻田灌溉堰渠资金已到位,计划今年11月动工;说服10户农民开始连片种植辣椒。

  10月26日,余家全风尘仆仆跑到陕西省紫阳考察、参观当地养鸡场。他希望再给春生村引进一些新项目,但也担心外地企业水土不服、“农民观念不能真正转变”等等。

  邹海波“已深深爱上这个安静、祥和的小村庄”,把他服务的北坻坞村视为第二故乡。他同样担心农民思想解放问题,“老杨四十七八岁,让他建大棚种草莓、蔬菜,他说‘粮食都不够吃还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