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区域分工协作暨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利川成功举办

11.08.2016  19:39
 

    

  7月29日,中南民族大学、省扶贫办、利川市政府在利川市召开武陵山片区分工协作与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处长孙启军、省扶贫办副主任柳长毅、恩施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沙玉山、中南民大副校长段超、李俊杰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来自片区各院校、各研究机构的80多位研究扶贫问题及理论的专家、恩施州各县扶贫办分管领导参加研讨会。

  武陵山片区包含湘、鄂、渝、黔交界的71个市、县、区,国土总面积达17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000多万人。 加强区域协作,促进城市组团式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征。会议上,区域分工协作与一体化建设、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和特色产业与民族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分析,观点新颖,分析透彻,研究深入,对策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深入推进区域分工协作与一体化建设,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步伐。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周兴茂从片区开发角度提出了武陵山片区的分工协作与一体化存在着两个困境:一是各地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相互之间没有比较优势,很难在武陵山片区内部来进行相对具体的分工;二是武陵山片区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地,各自为阵,很难进行具体的分工协作或一体化建设。他建议把武陵山片区作为一个一体化的整体,通过合作,共同确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总模式,全面构建武陵山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重庆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邓正琦认为,武陵山区域内部“三省一市”的分工合作应处理好政府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产品和产业之间、农户与经营组织之间的四种分工与合作关系。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周兵对武陵山片区经济协同发展进行了SWOT(S:优势、W:劣势、O:机遇、T:挑战)分析,认为利川等地要抓住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实施精准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的机遇,“拥抱成团”打造培育特色生态产业。专家们还通过对湘鄂共建的“龙凤示范区”进行个案分析,认为合约制已成为跨省协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机制。

  二、认真落实精准扶贫方略,加快武陵山片区脱贫步伐。与会专家对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的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性强的政策建议。省扶贫办副主任柳长毅从明确硬任务、确立硬标准、扛起硬责任、制定硬措施、加大硬投入、锻造硬作风和构建硬支撑七个方面总结了我省当前脱贫攻坚的做法及成效,精准地指出我省目前存在实和虚的问题、热与冷的问题、长和短的问题、精和粗的问题及重和轻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利川市市长张涛介绍了利川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他指出,利川市通过紧紧围绕整村推进、金融扶贫及社会扶贫等方面,攻坚克难,精准扶贫工作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吉首大学副校长冷志明建议构建精准扶贫公共服务平台,汇集社会扶贫资源,发挥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第三部门机制互补优势,推进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他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框架的视角来看,精准扶贫是政府扶贫主体、非政府扶贫主体和帮扶对象三大参与方基于“表达权”、“契约”和“客户权力”等责任关系链接的互动过程,精准扶贫服务平台适宜采取政府主导复合型构建思路。构建贫困信息动态挖掘、扶贫服务供需交易、扶贫管理协调与和合作、扶贫绩效综合考核应用四个功能模块。重庆大学黄君英教授通过对农村资金互助会金融扶贫做了灰色关联分析,认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抑制严重,金融扶持多以政府财政为主,农户主导型金融组织权重极低。他结合重庆市开县民丰资金互助会的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农村资金互助会的金融深化指标与开县经济增长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以贷款效率和贷款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扶贫效应明显。他建议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农村互助金融资金,加快金融精准扶贫发展,助推贫困户脱贫。

  三、坚持差异化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发展步伐。中南民族大学李忠斌教授认为民宿旅游在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发展较为成熟,内地刚起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已有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旅游大都选择民族文化旅游作为其支撑产业,这既是其民族文化优势的体现,但也出现了产业发展单一化和同质化倾向,特别是在同一区域、同一民族的不同乡镇、村落走同一产业发展模式,反而淡化了优势和特色,易形成恶性竞争。他建议,一是走基于差别化的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如民宿)发展之路,做到乡镇、村落间优势互补,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是不同区域共同的特点,但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和基础来加以选择,不同的“民宿+”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三是按照“收入需求弹性系数”理论,旅游和文化消费是人们在收入增加后的首选,这是贫困地区潜在的巨大优势,要大力发展以民族文化、区域生态位内核的民宿旅游,加快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