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强核壮圈带群”如何实现?

04.12.2021  14:01
武汉城市圈“强核壮圈带群”如何实现? - 新浪湖北
来源: n.sinaimg.cn

  武汉三镇鸟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来源:湖北日报

  编者按

  全球最快的激光、品种最全的显示屏,亚洲最大的货运机场……

  12月2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座谈会,满目“芯光”灿烂、全场热气腾腾。

  此时,距离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只有一年时间。

  一年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破题开篇,初见成效。“九城即一城”正在形成共识。展望未来,湖北要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在我国区域经济新的竞争格局中获得新的发展优势,必须靠武汉城市圈带动。

  “全力打造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的省域城市圈,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全国重要增长极!”成为会议共识。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湖北日报推出《十问武汉城市圈》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聚集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城市和城市群是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引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舞台的前沿。

  进入新时代,新一轮城市群竞争波澜壮阔。未来,谁来接力?

  摊开中国地图,一张“中国弓”跃然而出。

  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带组成弓,以京广线为主轴的经济带是弦,长江经济带是箭。

  有一个城市圈,决定弦的形成,决定箭的发射力度。

  它就是武汉城市圈。

  战略要冲 雄踞天下

  武汉城市圈,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其地位之重要,毋庸置疑。

  战略要冲,雄踞天下。武汉城市圈底蕴深厚。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从近代文明发展的大战略视角,对武汉进行了宏伟构想:“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中国重要之商业中心”“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内地开放之“顶水点”、规划“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近代以来,唯独两个被冠以“”的城市,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汉。

  那时,武汉实为“内河第一大港”。仅是三镇之一的汉口,对外贸易总额就高居全国第二位。

  正因如此,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罗威廉将汉口称为“一个代表着中国本土城市化所达到的最高水准的城市”。

  希望,在于未来。

  21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美国未来学家麦金利·康韦做过这样大胆的预测:上海、武汉都将成为21世纪世界十大超级城市,其中武汉排第二位。

  学者们认为,“上海-武汉”构成的经济地理横轴,与“纽约-芝加哥”的双核结构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且位居中国中间地带的“上海-武汉”双核,具有更为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东西互动、南北呼应更为有效,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为明显的拉动作用。

  城市抱团成圈,既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代要求武汉强核,也要求武汉城市圈成群,融合成为更强的增长极,既带动湖北区域发展,又成为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崛起的重要支撑。

  武汉是“大龙头”,黄石、鄂州、黄冈,鄂东三市之于武汉,正如苏州之于上海。

  扼南北两大门户,孝感当好武汉的“新外延”,咸宁成为武汉的“后花园”。

  仙桃、天门、潜江三只“小老虎”,则当打造湖北的“昆山”。

  九城同心,“1+8>9”,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

  第一引擎 魅力四射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得“天元”之势,湖北成为国内罕有的“双循环”交汇点。

  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武汉城市圈“得中独厚”!

  先看一组数据:

  2020年,武汉城市圈GDP达2.64万亿元,不仅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更位居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群首位。

  以城市群的视角来审视,在中国三大城市群之后,武汉城市圈优势明显。

  产业是经济竞争的“基石”,是实体经济的“底座”。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和新中国老工业基地,武汉城市圈产业底蕴和工业基础尤其深厚。

  两组数据可为佐证:

  2020年,武汉城市圈的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位列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群第一位。

  2020年,武汉城市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7500家,在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群中,排名第一,领先排名第二者约900家。

  在遭受疫情严重冲击下,湖北、武汉城市圈取得这一成绩,更显“含金量”十足。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迅猛势头还在持续。疫后重振、浴火重生,到今年9月,武汉城市圈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8467家,领先优势扩大到1500家。

  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风向标”,用电需求旺盛,表明区域市场活力强、经济发展好,总体规模大。

  2019年,武汉城市圈全社会用电量超过1220亿千瓦时,在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群中名列第一。

  春江水暖鸭先知。区域活力强不强,企业感触最深,最有发言权。

  2021中国制造及民营企业500强,武汉城市圈8家企业上榜,实现总营收7820亿元,是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群的1至2倍。头部企业竞争如火如荼,武汉城市圈遥遥领先。

  武汉城市圈魅力四射。今年,“全国知名民企湖北行”大会在武汉举行时,210多位全国知名企业家欣然赴约。

  实地感受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后,全国工商联知名企业委员会主席团成员、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信心十足。

  “武汉既是高铁经济的汇集点,也是黄金水道的汇集点,将成为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经济‘新沿海’,泰康要追加对武汉的投资!”他说。

  企业家“用脚投票”,选择武汉城市圈,就是选择更加美好的明天。

  创新驱动 引领未来

  12月2日,鄂州葛店开发区,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项目启动试生产,其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就近配套光谷三大显示面板厂。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基础在产业,未来在科技创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谁掌握了创新主导权,谁就能掌握核心引擎、引领未来。

  在科创的竞争维度上,武汉城市圈紧跟中国三大城市群。

  数据显示,在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最强,其中18项核心指标排名第一。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截至目前,武汉城市圈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03所,高等学校发展质量竞争力位居全国前三。

  武汉是著名的“大学城”,坐拥百余万在校大学生,每10人中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每3人中就有一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口素质之高,可见一斑!

  院士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象征一地科研硬实力。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湖北新增8位院士,人数居全国第四位,两院院士总人数上升至81人,居全国前列。武汉人骄傲地说,每20位两院院士中,就有一位来自武汉。

  作为科技创新重要主体,高新技术产业是衡量科创实力的核心指标。2020年,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8000家,创新主体数量优势明显。

  在今年发布的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榜前10名中,有9个城市都来自东部地区,仅有武汉是来自中西部地区。

  在科技成果产出上,对比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交易最活跃、成果产业最丰富、成果质量最高。2020年,武汉城市圈技术合同成交额最高达到其他地区的8倍多。

  专利技术是衡量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也充分反映科创成果产出能力。2019年,武汉城市圈专利申请数率先突破10万件。2020年,武汉城市圈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家科技奖励等,均排名第一。

  实力交卷 舍我其谁

  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答案: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哪个省(市、区)发展最快?

  湖北!

  从雨雪纷飞到春暖花开,以武汉城市圈为引领的湖北,疫后重振加速跑,经济重回主赛道。

  今年前三季度,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八,同比增长18.7%,排名全国第一。

  作为湖北、武汉城市圈的“火车头”,英雄的武汉拔节生长。

  在2020年3月见底后,武汉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反弹,2020年全年经济总量重返全国城市前十,今年前三季度,武汉排名攀升至第九。

  数字是最好的注脚。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武汉城市圈用实力交卷!

  从省内看,武汉城市圈以全省31.2%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0.7%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拉动湖北经济的“火车头”。

  从中部看,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总量、发展质量、科创实力、宜居环境等指标均引跑中部。

  从全国看,武汉城市圈地处“天元”,襟连南北、扼控东西;铁水公空连通世界,通江达海。

  专家预测,2021年,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有望超过3万亿元,成为省域城市群中最大的经济体。

  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

  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舍我其谁!(全媒记者 刘娜 严运涛 谢慧敏 成熔兴)